第101章(第3/3页)

刘彻笑道:“我们陛下养着那么多郎官岂是让他们白领俸禄的?当然是叫他们先通读一轮,再把写得好的挑拣出来再呈上去。”

苏轼道:“万一郎官故意把写得好的压着不呈上去怎么办?”

刘彻道:“那么多郎官都在衙署里,有想压着的,自然也有想往上送的。他们真要敢有自己的小心思,难道不怕上官觉得他没眼光?”

他给苏轼讲了讲郎署中那些郎官的来源,那里头大部分是朝中那些文臣武将的儿孙,还有从各种渠道举荐上来的人才,各郡国中出众的生员、吏员,反正吧,什么成分都有,绝不可能团结成铁板一块。

文臣家的瞧不上武将家的,官宦子弟的又瞧不上出身寒微的,郎署这小小的大汉官员预备役,已经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官场生态。

这些出入官场的年轻人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表现机会。

所以郎官们肯定会勤勤恳恳地把公车署那些堆积如山的策论挨个筛选一遍。

苏轼:“……”

不愧是你,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