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第3/4页)

霍善听多了别人这么喊,现在都没再去纠正了。喊就喊吧,又不是什么大事,他可是要开天下第一医馆的人!

霍善跟众人说了早安,吩咐温应他们先守在外面,自己跑进去问夏老头:“医馆有后门吗?”

他把李时珍要带着嬴政过来的事给夏老头讲了。

当然不是提他们的真实身份,只说了有位濒湖山人要带着患者登门。

霍善还特意给夏老头强调了一下:患者姓赵名正,正月的正,不是秦王政的政哦!

夏老头:“……”

你自己不说谁会想到那上面去?

秦始皇倒是和赵挺有缘,有些人会把他称为赵政。

因为西汉人(比如司马迁)普遍认为他是嬴姓赵氏,而当时的人对男性习惯称氏,比如屈原就是芈姓屈氏。

到了汉代,姓氏已经合二为一。

其实在此之前姓这东西最初代表的是母系出身,以此区分各族的血脉关系。

姓一般是不变的,毕竟女方负责把孩子生出来,肯定不会混淆自己的血脉。

氏这东西就比较多变了,比如祖上有人当了司马,感觉这个官职足以显示自己这辈子的伟大成就,于是从此改称自己为司马氏。

男人都喜欢称氏,大概是因为这更能体现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祖上有多牛逼。

天子倒是没有这个讲究,古时的说法是“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比如嬴政未登基前被称为秦王政。

不过也没人会当面直呼嬴政的姓名就是了,不管是嬴政还是赵政都没人敢喊。

尤其是赵政,他灭了赵国后可是特意旧地重游,亲眼欣赏昔日仇人们的死法。

记仇。

正是因为不管哪个名字都叫得少,夏老头听霍善说患者叫赵正也没放在心上。

他祖父夏无且是当过秦始皇的侍医没错,可秦始皇和他又没啥关系。

他出生的时候大秦早就亡了不知多少年了。

夏老头道:“你把他们领来就是了。”

得知那位濒湖山人就是传授霍善医术的高人之一,夏老头还起身跟着霍善一起去迎接对方。

濒湖山人其实是李时珍给自己起的别号,他曾写过一本《濒湖脉学》,就是拿自己的别号来冠名。

李时珍有着明朝读书人的通病,在写诗方面人菜瘾还大,他悉心给二十七种常见脉象挨个写了几首长长的歌诀,力求让每种脉象都拥有自己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

写法大体类似于后世中医医学生常背的中药歌诀。

也算是为脉学推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李时珍和嬴政是出现在医馆外一处树荫下的,长安街道上人来人往,根本没人注意到他们是什么时候在那儿的。

嬴政听到周围熙熙攘攘的人声,走出树荫往街道上看去,只见长安城中秩序井然,车马络绎,繁华程度不下于咸阳。

一月底的长安城还是挺冷的,街上的行人仍穿着冬衣。嬴政看了看自己身上那属于读书人的冬衣,觉得这里的人衣着打扮与大秦极为相似。

嬴政皱起眉头。

李时珍他们没和他提太多关于这个时代的事,只是在讨论他病情的时候透露了他命不久矣的未来。

这一点是李时珍他们得知他刚结束东南一带的巡行、已经走到了平原津的时候提及的。

平原津下一站,就是沙丘了!

至于到了沙丘会发生什么,李时珍几人当着他们的面交换了一个“懂的都懂,实在不懂我也没办法”的眼神。

嬴政很想问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偏偏又无从问起。

只能先按下不表。

他隐隐察觉到这个时代与大秦很相像,但并不是大秦。

嬴政跟着李时珍往前走,很快看到不远处一扇小门被人从里面打开了。

要是以前有人敢开这么个小门让自己进去,嬴政一定让人把对方拖出去砍了。

可惜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嬴政默不作声地往里走。

他总感觉自己这个病不算特别严重,怎么可能会突然横死?

嬴政怀疑李时珍他们在危言耸听。

可几个小老头儿言之凿凿,这个说必须要尽快用药,那个说要拿针连扎几天,还有个叫华佗的更过分,说若是他再晚来一段时间可能要给他开颅切除病灶。

……总感觉这几个家伙很不靠谱。

李时珍几人讲的病因也特别不靠谱,说是他刚在沿海诸郡走了一圈,途经好几个寄生虫高发地(比如陈登所在的广陵郡),饮食方面也很不注意。

比如吃鱼吧,他们要么趁新鲜吃生鱼脍,要么用盐腌到半腐烂状态带在路上吃的(还美其名曰鲍鱼)。

反正坚决拒绝任何一种健康吃法。

上一个爱吃生鱼片的人什么下场,大家都知道的!

没错,说的就是那个吐虫三升的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