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第3/5页)

夜里霍善和他爹挤一起睡,辗转反侧了许久,还忍不住对霍去病说道:“您能不能不要死?”

他思来想去,还是不想以后都见不到霍去病。

霍去病对他这么好,他想做什么便陪他做什么,有什么好东西都第一时间送来给他,还总是很认真地听他说话。

以前他听李时珍他们说霍去病会死,还不太能体会那是怎么回事,今儿张婆婆没了,他才隐约感受到死亡的残酷。

虽然才认回霍去病几个月,他已经舍不得这个爹了。

霍去病并不避讳生死问题,低声给霍善分析道:“人总是会死的,我比你年长将近二十岁,肯定会比你去得早。”

霍善道:“那也要活到一百岁,没到一百岁不许死。”

霍去病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百岁太老了,牙齿都掉光了,活着也没什么滋味。”

霍善一听,竟觉得霍去病的话很有道理。他退而求其次:“那我们活到八十岁!”

霍去病也不和他分辨八十岁时牙齿到底能留住几颗,应下了霍善的要求,好叫他能安心睡下。

霍善得了霍去病的准话,总算是肯好好睡觉了。

在他心里,霍去病可是言出必行的大丈夫,既然霍去病答应他要活到八十岁,那肯定是不会死的!

霍善很快沉沉睡去。

霍去病注视着他的睡颜半晌,抬手替他把被子掖好。

霍善进入睡梦之中,看到了等了自己挺久的李时珍。

如今天气越来越冷,李时珍他们不再带他去山中采药,而是改为在明代的太医院辨认药材。

太医院的药材和藏书可是他写《本草纲目》的重要基础,他要是没有当太医院院判这段经历,恐怕没办法遍阅那么多医书与唐宋笔记。

李时珍牵着霍善往太医院方向走,还和霍善说起自己观察到的情况:“你爹是不是察觉了什么?”

霍善不解地问:“察觉了什么?”

李时珍见他一脸懵懂,也知道从他这里问不出什么来。

现在他们不像一开始那样全天跟着霍善了,所以也不知道霍善和霍去病父子俩白天都聊了什么。

李时珍只是觉得刚才霍去病看霍善的眼神不太对而已。

“反正他是你爹,应该不要紧。”

李时珍说道。

霍善闻言点点头,他摸着身上很符合明代风格的棉衣,不由和李时珍分享起他爹特意给他送狐皮袄子的事。

那狐皮袄子可暖和了!

李时珍听他开始炫耀起自家爹来,不由说道:“别小看我们这身冬衣,唐宋时期可不像我们这样人人都能穿上这么一身厚棉衣。”

他给霍善讲起棉花的发展史,棉花早在汉代就已经悄然在这片大陆上生长,许多人却还是没机会用上它。直到元明时期大力推广棉花种植、改良棉纺技术,从此天下百姓才能好好地过冬!

比如他们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特意下过这样的诏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

这就是要保证家家户户都有桑麻和棉花!

有了这半亩棉花,大伙的冬天便好过多了。

事实上历朝历代都有要求百姓种桑麻的规定,只是明代添了个棉花而已。

霍善闻言追问道:“那我们这里哪儿有这个棉花呢?”

李时珍:“……”

完了,好像又吹过头了。

想到霍善白天还在为老人过冬难而难受,李时珍觉得这没什么不好说的。

他给霍善介绍了一下,汉代应该有两个地方有棉花,一个是西域,一个是南越。

西域那边阳光充裕,棉花长得挺好,只是移栽到中原来恐怕没那么好的产量。

至于南越那边的棉花估摸着也不太适合在北边生长。

想要选育出适合种在中原的高产棉花恐怕没那么容易。

太医院便有药用的棉花以及相关图册,李时珍带着霍善进了太医院,准备让霍善看看棉花长什么样。

霍善想到白天李长生对老人们过冬问题的担忧,迈开小短腿跟着李时珍往里跑。

他很快摸到白白软软的棉花团。

棉衣穿在身上的时候还没感觉,摸到棉花的时候他才感觉这种作物真是个大宝贝。

蚕丝尚且要养蚕才能吐出丝来呢,结果这棉花居然直接结出棉丝来了。

难道这是老天送给世人的礼物?

可惜他们汉代人一时半会还穿不上它!

李时珍也没忘记自己是要教霍善认识药材的,这棉花也有许多部位可以用药,不过更多的是取它柔软无害的特性用来裹药。

比如耳朵出了毛病不太好用药,便用棉花把药裹成团塞进去。

还有别的地方也适合用棉花塞。

比如肛门。

许多小孩子肚子里长了虫,肛门痒得厉害,说明虫就长在那附近。这时候可以用棉花把调配好的驱虫药从肛门塞进去,第二天起来就能把虫子给拉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