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第2/3页)

刘彻恐怕都不这么抱几位皇子。

霍去病则是默默收回了自己的手。

抱崽机会被人抢了怎么办?抢人的还是顶头上司!

霍善是不喜欢别人随便抱自己的,可考虑到刘彻给了他许多好东西,包括大大的庄子和大大的铁锅,他便很给面子地没有挣扎。他挨个给刘彻他们问了好,问到公孙敖的时候眨巴一下眼,感觉自己没见过对方。

公孙敖就给他自我介绍了一下,报上了自己的姓名。

刚才李时珍一直在帮忙给霍善出算术题,这会儿他还没回去钻研医理来着,听到这名字后马上反应过来了:【公孙敖啊,还是让他别打仗了吧……】

霍善不解,问李时珍为什么。

李时珍就把公孙敖的丰功伟绩给霍善讲了,这人当年因为从大长公主手里救过卫青而入了刘彻的眼,给过他许多表现机会,可惜他唯有最初几年跟着卫青去打仗时封过一次侯,别的时候基本都得出事。

丢了侯爵还是其次,细究起来光是打出“当斩”结局的次数就足有三次之多!

其中前两次都花重金赎为庶人,最后一次大抵是觉得自己没啥希望了,又或者是当时卫青已死没法凑钱给赎死罪了,只能诈死逃亡……

这战绩,着实是卫霍都带不动的典范啊。

反正忙来忙去最后还是啥也没有,要不早点改行干点别的吧,对自己好,对士兵们也好。

霍善听着李时珍的介绍,看向公孙敖的目光顿时变得怪怪的。

带不动!

舅公好累!

公孙敖:?

这小孩看他的眼神是怎么回事。

好在霍善马上就不是三岁小孩了,知道不是什么话都能随随便便往外讲的,所以他没有马上针对公孙敖适不适合打仗这件事发表高见。

只是对待公孙敖便没有对卫青他们热情了。

刘彻也没在意他对公孙敖热不热情,而是问起他怎么考起大人来了。

这学堂不是说建给小孩的吗?

霍善就把其中缘由讲给刘彻听,这就跟检阅军队一样,检阅的不是将军而是士兵!但是士兵展现出来的训练成果,自然能体现将军的练兵水平。

刘彻乐道:“这么说来当父母的还成兵卒了。”说着他的眼神瞅向旁边的霍去病,又问霍善,“那你怎么不让你阿父上?”

霍善自然又把应试条件讲给刘彻听,倘若本来就会的人也来答这么简单的考题,那不是欺负人吗?考试最要紧的就是要公平公正!

刘彻道:“你于考试这件事上倒是颇有心得。”

霍善骄傲地道:“那是当然!”

他可是掌握千年科举发展历程的人!

要是有不懂的,他还可以现场问李时珍。

想到这里,霍善又有点憋不住话了,他问刘彻人才够不够用。

刘彻挑眉:“怎么?你还有人才要举荐给我?”

汉代用的是察举制,也就是要求天下郡国定时把治下的人才举荐上来。

这些人到了长安,朝廷将会陆续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考核,从中筛选出可用的人才,董仲舒、公孙弘等人都是从这类考核中脱颖而出的。

只是察举这种东西比较主观,毕竟前头有个察字,要是郡国官员坚决不关心不举荐你也没辙。

实在没人举荐的,还能自己到长安来自荐,公车衙署那边长期接受臣民上书。

至于刘彻到底会不会亲自看,那就得看缘分了。

像东方朔这样一上书就洋洋洒洒写个满车竹简拉过来的,刘彻便可能会因为好奇他怎么能写这么多字而叫人拿给他看看。

还有那个半路拦下卫青出谋献策的东郭先生甯乘,也算是剑走偏锋给自己谋了个出头机会。

反正吧,这事儿随机性极强。

霍善道:“没有,就是您要是觉得人才不够用的话,为什么不用科举选拔人才呢?”

李时珍:【……】

坏了,这锅谁能接?

刘彻来了兴致,问霍善什么是科举。

霍善道:“就是分科考试,先在本县考,再到本郡考,考过了便送到长安考!到长安后要是考上了,就由您亲自殿试,选出最厉害的天子门生!”

朝廷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科,比如最近急缺法家人才,咱就考明法科,老方便了!

当然,基层官吏常年都有缺口,可以设置常科考试,就是每隔两三年选出批懂公文写作的、精通治理地方策略的基础型人才来补缺。

只要坚持不懈地搞全国普考,保证能做到野无遗才!

刘彻本只是随口一问,没想到霍善居然讲得头头是道。

不得不说,这个野无遗才着实把刘彻给说动了。

现在朝廷虽然不缺人才,但是他心里还惦记着南越和西域等地,到时候这些地方多缺人啊。

不够用,真的不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