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第4/5页)

霍善奇道:“没病也喝药吗?”

学徒吹嘘道:“这饮子可不是一般的药,它是孟先生悉心拟出来的养生良方,身体不舒坦喝了百病全消,身体无恙的话喝了延年益寿。”

李时珍几人听得一阵无言。

这简直比系统出品的橘井井水还神奇。

他们行医多年,都不敢吹嘘自己开的药方能百病全消。

这小孩果然只是个还没入门的小学徒。

不过听学徒提到孟诜,李时珍也想起来了,他看过孟诜的《食疗本草》。

这人的养生观念就是“善言不离口,良药莫离手”,致力于研究各种药材怎么煮既好吃又保有其养生健体的效果。

比如别人都喝茶,他喝药草熬成的“代茶”。

没想到长安西市还有这么一家养生饮子店!

考虑到霍善如今只是在“入梦”,随便吃随便喝也不会出事,李时珍几人便没拦着他去尝鲜。

那学徒还真没瞎说,这款养生饮子确实很受欢迎,不少人在外面排队等着买。

学徒带着霍善径直入内时还有人面色不善地拦下他们:“怎么插队呢!”

其他人也应和:“没错,我都等三天了。”“我也是,前天就来过了,说还没轮到我。”“三天算什么,我都五天了!”

光听他们这些埋怨就能看出这店的火热程度。

学徒忙报出身份,说他是孙思邈身边的学徒,这孩子是孙思邈让带出来走走的。

众人一听他跟着孙思邈学医的,又确实作医者打扮,这才不甘不愿地继续排队。

伙计认出了学徒,笑着领他和霍善入内,给霍善斟了一杯代茶饮子。

霍善本来疑心用药熬出来的饮子会很苦,有点不乐意喝,可捧起来嗅了嗅,才发现它没什么印象中苦苦臭臭的药味,还有种十分清爽的微甜味道。

闻起来不难喝!

霍善愉快地捧起饮子吨吨吨。

还跟李时珍他们表示挺好喝的,他们能不能也弄点这样的饮子给他平时换着喝。

李时珍几人:“……”

他们又喝不到,怎么给他弄?

听他们这么一说,霍善就想到了孙思邈,孙思邈是能喝到的。他问伙计:“能多给我一竹筒,让我带回去给孙仙师喝吗?”

孙思邈常年修道,许多人都尊称他一声仙师,霍善便学着他们这么喊。

伙计听后自然欣然应允。

哪怕叫别人多排个十天八天,也得先紧着孙思邈这边才行。

霍善讨到了用竹筒装着的热乎饮子,哒哒哒地往回跑,准备让孙思邈趁热喝了,好好尝尝里头有什么药材,给他说个方子回去煮着喝。

孙思邈还在为人诊病,等患者出去后才有空听霍善说话。

得知霍善想要好喝又养生的药饮子,孙思邈接过他手里的竹筒饮了一口,才说道:“这饮子用的方子倒是不难,只是有一样东西你们长安一带恐怕没有。”

霍善立刻追问:“什么东西?”

孙思邈道:“甘蔗。”

甘蔗生于南方,唐代以前基本都是南方人在开发利用,比如把甘蔗汁拿去晒一晒,就有了传说中的“石蜜”。

直至贞观年间唐太宗命人去天竺溜达,把当地制备砂糖的技术带了回来并精心改良,孙思邈的《千金方》里才多了一味“白糖”。

同样的,正是有了全新的制糖技术,过去只作为南方贡品进献到长安的甘蔗才开始了广泛的人工种植。

在那之前的长安城估计一年到头根本看不见几根甘蔗,也吃不上几口甘蔗制的糖。

汉代也有甘蔗,东方朔写书时就介绍过,说南方有片甘蔗林,里头的甘蔗“促节多汁,甜如蜜,作啮其汁,令人润泽”,可惜他这人写书跟《山海经》似的,介绍起来虚实结合,谁都不知道他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据东方朔书中所言,他认为人肚子里长着种消谷虫,多了伤身,少了消化不良,吃了南方这种甘蔗能够节制消谷虫,让你的肠道维持在稳定状态!

要不怎么总让他背锅呢,他这人天生能把见过的没见过的东西都讲得头头是道。

孙思邈给霍善介绍得差不多了,今天的任务时间也快结束了,便笑着让霍善先回去。

元狩五年的长安城还笼罩在沉静的夜色之中,只有天边露出了一丝丝光亮。

霍善睁开眼,往左右看了看,没瞧见他师父的身影。他坐在床上想了好一会,脑袋才真正转醒了,想起他师父昨儿已经回了新丰县。

师父不在,他就没法第一时间和师父分享梦中见到的新鲜东西了!

霍善有点郁闷,爬起床就着仆从打好的井水刷了牙洗了脸,才蹬蹬蹬地跑去他爹练剑的地方找人。

霍去病果然起得和往常一样早。

见霍善跑了过来,霍去病收起剑问:“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