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第2/3页)

尤其是卫青,他常年带兵打仗,行军途中士兵们遇到什么水就喝什么水,猎到什么肉就吃什么肉,长途跋涉过程中病倒的士兵也不算少。

霍善所说的这些防治之法与其说是防寄生虫,倒不如说是防大部分致病的外邪。

只是行军过程中可能没法一一做到罢了。

不过能小心还是小心些为好,毕竟军队中这么多人扎堆,一定闹起疫病来可不是小事。

唯一一个听得满面惊恐的,可能就是太子刘据了。

他小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为什么他一个十岁小孩要听这些!

可看到才三四岁大的霍善讲得头头是道,他又只能强作镇定地正襟危坐,不愿意自己连个三岁小娃娃都比不过。

刘彻耐心听完霍善的科普小课堂,才问出那个已经被问及好几次的问题:“这些都是谁教你的?”

霍善答得掷地有声:“东方叔父!”

刘彻心道,好你个东方朔,平时让你认点东西你推三阻四,每次都不见兔子不撒鹰,现在居然教个三岁奶娃教得这么细致。

不过即使有人教过,霍善能说得这般伶俐也是极其难得的。

别说三岁了,换个二三十岁的人来到御前都不一定有这样的口才。

怕是一开口就结结巴巴。

刘彻让霍善把竹简拿给他瞧瞧。

霍善便抱着竹简跑到刘彻边上展开给他看。

刘彻往上头扫了几眼,又问:“这是谁给写的?”

他记得东方朔的字不长这样。

霍善道:“我叔给我写的!”

霍去病在旁补充:“他说的是阿光。”

别看霍善才刚回京,目前他能喊叔的人已经见过好几个了。

刘彻记得霍光,霍去病给这个弟弟谋了个郎官差使来着。他颔首夸道:“字写得不错。”

霍去病生父是小吏出身,在汉代当小吏最要紧的就是会做集簿,年年搞考课都靠他们的一支笔整理资料。霍光在生父身边长大,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学了一手好字,这也是霍去病把他领回长安的原因。

他身边挺缺这种上手就能用的人。

何况对方还是他血缘上的弟弟,用起来就更放心了。

刘彻问霍善:“你带进宫来是准备拿给我看的吗?”

霍善道:“叔说,您看了可以叫地方上的人不生病!”

霍光自然不是这么说的,只不过霍善是这么理解的。

皇帝是天下的主人,是天子,既然知道了有这种问题,那肯定是可以解决的对吧!

刘彻一听这幼稚至极的话就知道并非霍光的原话。

他沉吟片刻,抬手摸着霍善脑袋说道:“朕命人誊抄出来送到这些地方去,命当地官府组织医者学习并派人到各乡宣讲。虽然不一定能让所有人都不生病,但是能让世上少几个受病痛折磨的人也好。”

霍善压根不知道这么做有没有用。

不过大人做事总有大人的道理,他不用操心那么多!

霍善兴高采烈地道:“好!”

说得仿佛他能听懂刘彻说的那些举措似的。

刘彻倒也不是哄小孩,如今已经入秋了,马上就是一岁将尽,正好各地长史、计吏要到长安来奉上计簿,汇报本郡或本国的户口垦田之数,还有钱谷、盗贼、教育、刑事、灾荒等方面的情况。

来都来了,给他们安排点宣讲任务带回去也是常有的事。

既然东方朔把这些事情讲得头头是道,那只要让地方上的人宣传开去,命各地黔首自查有没有相关疫病出现即可。

地方官员不就是做这些事的吗?

各地县衙连本县庄稼长虫子都要派人下乡知会本县黔首,人可能犯病这种事就更值得讲上一讲了。

像这个血吸虫是以一种尖尖的钉螺为中间宿主,那么出现这种疫病的地区尽量把钉螺消灭掉不就好了?

不要小看群众的力量,他们连田里小小的害虫都能合力消灭,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康消灭当地的钉螺自是不在话下。

还没到吃饭的点,刘彻便让人去把住持本年度秋冬课吏大会的丞相庄青翟喊过来。

命庄青翟把这件事安排下去。

负责人就在今天上朝时反对他给霍善封侯的人里面挑吧。

刘彻的想法很简单:必须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封侯旨意下得多么圣明!

就问你,你三岁的时候能总结归纳出这么一份极具实用意义的图谱吗?

庄青翟:“……”

庄青翟能说什么,只能听命行事。

既然庄青翟都来了,刘彻便让他给霍善挑套臣属班子,按照汉代规定,千户以上的侯国可以设置相应的臣属,有负责在侯国内主持地方事务的外臣,也有负责跟在千户侯身边处理各项杂务的家臣。

侯国的外臣归朝廷管,实际上和霍善没多大关系,家臣才是要跟着霍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