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五年后的大秦!(大结局!)(第2/4页)

“所以……一旦休战,剩下的反而就已经水到渠成了……”

王翦闻声略显诧异的看了一眼侃侃而谈的赵泗,拍了拍脑袋笑了笑,似乎是在感慨什么,转而叹了一口气开口说道:“这么说来,王离就快回来了?”

“大战既然停止,自然是要回来了。”赵泗笑了一下。

王翦闻声点了点头……赵泗的侃侃而谈他很认同,心里感慨赵泗成长飞速的同时,却又有些懊恼。

这些东西自己不应该想不起来……他是谋国之人……但是却实实在在漏了这一茬。

时光的摧残越来越重,不仅仅是身体上,连带着脑子似乎也没以前那么清醒了。

“如此一来……是时候准备派出出使孔雀国的使者了!”赵泗志得意满的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王翦看着赵泗的背影有些沉默。

自己大概是不能再帮自己孙儿什么了……

翌日……

李信兵临孔雀国迫使孔雀国释放大秦使者签订休战盟约的消息响彻了整个咸阳。

这当然得益于赵泗的推波助澜,虽然真正的知兵之人都知道这场战役的水分之大,但奈何这个世界普通人才是大多数。

兵临敌国王都,城下逼降!

听起来牛逼就完事了!

整个大秦除了喜悦以外就是松了一口气。

这场战争,终于结束了。

是的,这场战争孔雀国很煎熬,大秦的满朝公卿同样也很煎熬。

如今大秦的军事尽被赵泗掌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相比较于始皇帝赵泗这位太孙殿下已经足够克制,但是远征万里的耗费,尤其是没有实际领土扩张和利益的情况下,谁都不想打。

也就是大秦家底富裕了,大家卖赵泗这位太孙殿下一个面子罢了。

当然,在大多数人来看这场战争无非就是意气之争,除了出了一口气以外没有任何收益,但是赵泗却清楚,搞定了孔雀国这个堪比大秦一般庞大的国家以后带来的收益有多大,只不过解释是没必要解释,等到贸易彻底开放,所有人都会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捷报抵达咸阳的第七天,赵泗正式召开大朝会。

三日之后,始皇帝大祭天地,以表武功。

同日,秦国使者正式自咸阳出发去往孔雀国。

而国内,依旧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

海路遥远,一场胜利带来的成果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够显现出来。

关于海事,因为利益不显的原因,因此国内的风向依旧在于政治势力的洗牌。

旧法革新带来的效果依旧在进一步的展现当中。

旧吏群体的思想转换算不上太顺利,新秦律的实施以及思想的转变让不少旧吏因此而掉队,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李相拥有这么灵活的政治立场。

因此曾被压迫的新吏群体近乎接收了旧吏的所有政治遗产。

始皇帝四十四年末……

王翦主动致仕,赵泗三次挽留未果,太尉空缺,太孙赵泗督兵事,掌太尉之权,太尉暂时空缺。

同年,新吏的代表性人物腾被提拔为左丞相,成为李斯之下第一人。

始皇帝四十五年,学室考核正式面相诸子百家而不以法吏为限制。

一时之间,诸子百家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同年,箕子朝鲜和卫氏正式决裂并且开战。

亦是同年,大秦于孔雀国正式签订盟约,开放互贸条例,大秦的商船正式通行于印度洋之内。

而与此同时,因为海外航道的逐渐成熟再加上赵泗没有明令禁止的原因,以琅琊蓬莱一带等靠海城市为主,已经有一部分贵胄开始初步尝试远海贸易。

赵泗注意到了这一幕,但是并没有第一时间进行相应的律法制定。

这是属于开扩和进取的时代,同样也是建设和劳动的时代。

目前的主基调是大基建,航海还不是主流,需要一定的时间成长和发育,海上秩序的制定的需要一定的时间观察和调整。

大秦各郡县在轰轰烈烈的大干特干……五年的时间一转而逝。

转眼间,已至始皇帝四十九年……

皇宫之内……凉亭之下,赵泗和始皇帝相对而坐。

小稚奴人模狗样的坐在不远处的石阶之上朗声背书。

如今的小稚奴已经六岁多了……小家伙模样比较随赵泗,或者说完完全全就是一个q版的赵泗。

安静下来背书的时候,可谓面如冠玉,形体之间自有尊贵之气。

但若仔细看去,却能够瞧见,背书的同时,小家伙的眼珠子却时不时往赵泗和始皇帝这边的凉亭偷瞄。

“如今天下各地皆水渠道路大多已经彻底勾连,再剩下来的一些无非就是乡里之间的东西,这些已经无需再加征劳役,于乡民自建即可……”赵泗笑着给始皇帝汇报大秦连续动工五年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