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一年的进展!(第2/3页)

当然除了商队以外还有一定的学术交流,嗯……说是学术交流有点过分,纯粹就是大秦单方面的碾压。

在赵泗的意志之下,大行令除了组织商队也组织了一批士子前往各国进行学术研讨。

他们的作用可以看成是后世的欧洲传教士。

一方面是宣传大秦的名声,另一方面则是进行文化宣传,其次就是为了接触各国政治。

学子,商队,一明一暗……赵泗的野心几乎可谓是昭然若是。

实际上赵泗也并没有想过吞并太多国家,但是不管吞并不吞并,能够多多了解对方的信息总是好的。

而伴随着各国大使馆的建立,外交体系的初步成功,贸易的初步开放,民间商业尚且处于复苏状态,跨国贸易倒是颇为红火。

尤其是咸阳,作为首善之地,各国外交官云集的地区,这里也汇聚了最多的稀奇之物。

当然,偶尔也会发生一些不那么友好的事情。

譬如某些国家恶意打探秦国政治消息,譬如一些关乎于外贸的商业和经济纠纷……

铺的摊子越大,事情自然越多,同理,赵泗有心刺探他国,就免不了他国对于大秦的试探。

当然,文化上的剽窃赵泗其实是不介意的,甚至政治上的模仿赵泗也大力赞成。

他要严防死守的只有技术罢了……

文化越像,政治模式越雷同,吞并的时候,才越方便。

如果不是为了表现得不那么明显,赵泗甚至恨不得派百家学子给这群番邦蛮夷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

外交暂且不提,将作少府也开始发力。

首先就是薪酬和工作内容的改革……

现在的大秦严格意义上并没有奴隶,最起码律法上是不存在奴隶这种说法的,而将作少府里工作的绝大部分手工业者,自然也不再是隶臣妾身份,但实际上作为旧时代的残留再加上其他因素,他们和以前的日子没什么两样。

一样受到人身管控的同时还没有薪酬俸禄。

在赵泗的三令五申之下,芫恭迫不得已忍痛放钱……

而与此同时,于胶东陇西等地的将作少府分支也在紧密的筹备和建设当中。

赵泗是打算在军事云集的地区直接建立军工厂的,同样受将作少府管辖,但优点在于可以就地建设,就近发放,不用再从咸阳转运。

当然,弊端也有……边地本来就混乱,再建立起来大规模军工厂,一旦被攻克,也就意味着敌人不仅得到了一个城池那么简单……

然而,陇西胶东一带现在来看是边地……

未来,或许就是腹地了。

再这方面赵泗想的比较长久,统一地球不太可能,帝国极限摆在这里,但是横跨欧亚未必不可以尝试一二。

再不济成为整个欧亚地区的话事人总归没什么问题,领土只要够大,胶东陇西一带就算是腹地。

治栗内史那边倒是简单了许多,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增产!

再赵泗的授意之下,治栗内史开始面向诸子百家招募助农官。

助农官的工作内容就是深入到各郡县乡村普及农家总结出来的最新也最科学的农作物耕耘和种植技术。

说是官,其实只是编外人员,没有权利,工资也很低。

但是!助农官经历和成果算政绩。

如果不当官的话自然不做数,但是走仕途这个政绩会纳入参考,因此参加的人自然不在少数。

至于成效现在倒还没有展现,毕竟粮食生长需要时间,黔首的学习能力也没那么强,农业方面,五年时间只能够初见成效。

最最重头戏的,自然是军事方面上的改革。

首当其冲的就是岭南……

岭南六十万兵团经过遴选以后,初步筛选出来了六万人马成为常驻的脱产士卒。

脱产士卒!

也就是说不进行任何生产活动只负责作战任务的士卒。

原本赵泗已经准备批阅了,却接到了叔孙通的奏折,于是赵泗大手一挥,勒令赵佗将六万兵马削减到三万。

原因很简单,六十万里面挑出来的六万人,固然只取了十分之一,然而能够称得上优质兵源的,却依旧不超过三万。

剩下的三万有点凑数,脱产士卒的成本太高,不是出不起这个钱,而是这个钱花在劣质兵源上比较浪费。

于是岭南的军事构成从原本的六十万生产建设兵团变成了五十余万的屯田兵以及三万的脱产士卒。

屯田兵的税很重,他们种的地除了自己的口粮以外,还要供养三万脱产士卒,可以说是入不敷出,咸阳这边还得进行一定程度的支持。

当然,这仅仅是权宜之策,等到岭南彻底开发完毕,也就没有屯田兵这种特殊兵种了,土地将会完全属于他们,同样他们也不需要再承担作战任务和供养士卒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