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逼宫?龙王……始皇归来!(第2/3页)

哪一国打到最后不是尽起白丁,家家镐素,哪一国不是加征赋税,加征徭役,加征兵役,国家濒临灭亡之际,哪一国在于民生息?

秦国非善类?秦法非善法?盖因今日秦国得胜,而使一统者换做他国,秦国安在?秦人安在?

亦或者天下继续战乱不止?

七国之间的战争打了五百年之久,秦国一统,是因为大势所趋,天下人都想要安定,天下人都厌倦了战火,是故秦得以一统天下。

没有昔日法,没有旧时吏,便没有今日之秦。

旧吏旧法错在今日,而不再昔日,先生若论昔日之错,便是在说秦一统天下之罪!”赵泗看向孔鲋一字一句的说道。

“秦国一统至今已有十数年之久!”孔鲋还想要反驳。

“那你的意思是我大父错了?”赵泗挑眉看向孔鲋。

叔孙通见赵泗毫不留情的给自家师傅扣帽子的时候便知道事情大条了,倘若再不弥补恐怕就没有转机。

赵泗还好说话一点,始皇帝他是真会杀人。

叔孙通没有任何犹豫沉声开口:“老师,弟子不以为然!”

孔鲋带着讶异转身看向叔孙通,眼中的情绪复杂了起来。

“你说什么?”

“弟子不以为然!”

“秦国一统以后,之所以沿用秦法,一是因为,天下一统,陛下所成之功绩前无古人,是故无旧例可寻,行经天纬地之大业,治国需以为稳,只能沿用旧时之法,再缓作变革,否则势必祸及天下。

其次,彼时中原忙于内战,因此四方蛮夷得以休养生息,袭扰边境,彼时只是一统,远谈不上安定,北有匈奴为祸,南有诸部作祟,东有白夷秽人,西有月氏,倘若不加以制衡,予以征讨,边境就会因此而溃烂,酿成大祸……

而中原之内,天下糜烂,城池破烂,道路废弃,水路阻塞,是以起徭役,修筑城池,铺设道路,开沟挖渠……”

叔孙通认认真真的反驳自己的老师的观点,迎接他的是孔鲋震怒的目光,以及为数众多的鄙夷……

叔孙通已经习惯了,但是他必须说。

虽然有些强行狡辩,但他说的一部分也是事实。

孔鲋脸上带着莫名的神色看着叔孙通,嘴唇嗫嚅了片刻以后开口道:“混账,那么多圣贤书都读进了狗肚子里了么?”

叔孙通唯有苦笑,是,始皇帝是有错,可是这话你能说么?

还当着人家孙子的面说?

人家都已经准备纠正政策了哎,对错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况且,就算执着于对错,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情况?

承认错误那等于亲手推着旧吏去死!

君王的错误毕竟要有人来买单嘛。

可是,有这个必要么?

然而,孔鲋毕竟是他的老师,叔孙通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老师是真不明白还是假不明白还是不愿意明白。

但是,面对孔鲋的训斥,他只能听着。

“这是朝堂,不是你教训弟子的学堂!”

赵泗注意到了叔孙通的为难缓缓摇了摇头。

再怎么说,叔孙通也是自己的臣子。

“民非是在依仗身份教训弟子,而是在辨明对错。”

其实到这一步赵泗算是初步见识到了后世君王为何会被臣子胁迫了。

杀了固然简单,但是今日议论变法就成了一个笑话。

这群人擅于利用规则,所谓对错其实摘开来说问题也很简单。

大秦一统以后到现在,天下之间的动荡谁来背锅,天下人受的苦谁来背锅。

要么始皇帝背锅,要么旧吏背锅。

赵泗的认知虽然已经和自己屁股下面的位置趋于相同,且赵泗出海归来以后并没有过过什么苦日子。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天下一统以后,始皇帝沿用旧法思想,李斯继续施展驭民之术,再加上始皇帝感觉时日无多愈发急于求成的原因,这十来年,底下那群牛马的日子是实实在在的不好过。

十分之一的人口成为徭役是事实。

稍有不慎自耕农家庭完全破产是事实。

数不清的官私奴隶也是事实。

这个锅太大,旧吏要背,他们连接受新法的资格都没有,就会被彻底清出舞台。

现在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实际上各自有各自的算盘,甚至对于旧吏旧法的恨也绝不是对于牛马受的罪的感同身受,也不是出于正义。

但是!

要保旧吏,难道让大父来背?

虽然严格意义上这个锅确实应该始皇帝来背,而且其实始皇帝在后来释怀以后,私底下也对赵泗表示过自己病入膏肓之时的一些政策是错误的。

如果不认可赵泗,不承认自己政治道路的瑕疵,始皇帝也不会让赵泗放手施为,甚至是推动赵泗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