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传国玉玺到手!(第2/3页)

这一点是事实。

实事求是的说,赵泗是半路出家接受帝王教育,哪怕有始皇帝言传身教,一些小细节上还是不如扶苏,远不如扶苏做的面面俱到。

赵泗的强项在于对事情本质的认知,以及对未来的清晰思路。

或许是因为几十年的成见,始皇帝下意识就想要反驳赵泗的话。

但是终究还是没有……

“朕会考虑的……”始皇帝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

赵泗之于始皇帝和扶苏的作用,或许就是一块润滑剂。

这对父子若真是面对面坐在一起没旁人干涉,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沉默不语各自生闷气。

爷俩犟的如出一辙。

但父子没有当面,又有赵泗充当缓和,始皇帝抛开情绪来看问题,其实他和扶苏的分歧更多在于政见。

无非就是始皇帝主张郡县制,扶苏主张分封制。

再深入一些的话就是始皇帝经受过不止一次的背叛,再有商周的前车之鉴,深刻的意识到作为一个帝王,兄弟姐妹也不怎么可靠,帝王是天生的孤独者,权利必须集中在君王一人之手。

如果说到问题本质,其实就是始皇帝不认可苟延残喘的周朝。

八百年?所谓八百年国运的周朝,能让始皇帝看得起的,恐怕也就那么一两百年罢了。

始皇帝的骄傲和野心让他下意识的想要走一条新路,一条前无古人之路,缔造千秋万世之大秦。

而很显然,扶苏没有始皇帝的成长经历,所以他相比较于始皇帝更加认可亲情。

同理,扶苏自然也没有始皇帝的野心和雄心壮志。

或许在扶苏的视角来看,八百年国运也还不错。

一个人能够提前计划自己的人生都已经殊为可贵,谋划身后百年之事者都可称之为人杰。

照着前人的路稳中求进,在扶苏看来没什么不好。

说白了,这是人生经历,以及种种原因造成的扶苏不类父的情况,而父子二人的对与错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至于说扶苏开倒车那就太过于危言耸听了。

刘邦建国之初也分封诸王,朱元璋也行分封之事,明朝初期的藩王权利可不小,朱棣靖难以后藩王才成了吉祥物的。

所谓开不开历史倒车,是看一整个朝代的表现来评价的。

始皇帝怀疑过很多,但为政能力,始皇帝其实还是认可的。

倘若扶苏能够完全认可始皇帝的理念和野心那也就没什么好争的了,扶苏要不是储君谁都没希望。

“行了……回去罢。”始皇帝摆了摆手赶人。

尔后停顿片刻复又开口:“朕会考虑的。”

“大父也早点回来,小稚奴还小,总不能离了爹娘太久。”赵泗笑了一下躬身行礼以后离去。

徒留下始皇帝抱着小稚奴陷入了沉思。

“话说回来,小家伙的璞玉光环,大概率应该完全继承了。”赵泗暗自想着。

哦……或许小稚奴脑子里并没有一块玉?

不过总体来说,应该尽数继承了自己的金手指,这一点仅从始皇帝的态度就可见一斑。

最起码始皇帝没催着自己再生不是?

那这样一来,小家伙,倒是真真的天生富贵了。

从任何一个角度上来看,继承了璞玉光环的小稚奴,都是储君的唯一候选人。

“这样一来……小稚奴的个人素质教育可绝对不能放松啊……”赵泗心下沉吟。

天生富贵是好事也是坏事……

始皇帝对这孩子疼的有点过分了,至于小家伙的母亲虞姬更不用说了,至于父亲扶苏那边,始皇帝恐怕不会给扶苏权限管教小稚奴。

那……自己就得承担起来一个严父的形象。

嗯,注意分寸,也不能像二凤严的太过头给孩子整出来心理阴影。

理论上来说,若论亲人之间的相处,现代有很多思想都可以借鉴,但赵泗是没什么经验的,因为他没有父母,从小和爷爷相依为命。

“明是非,辨对错……小家伙也任重而道远啊。”赵泗由衷地叹了一口气。

从这方面来说,自己也不能太过于忙碌于政务,而忽略了和小家伙的相处。

准确来说,所有的封建朝代,都不能忽视这一点。

天子,天下肩负于身,有一个不成熟的储君,是真要坏事的。

赶着夜色来的,取了印玺,又赶着夜色去了。

对于始皇帝把传国玉玺以及自己的私人印信毫无顾忌的交给自己,赵泗内心是没有太大波动的。

这玩意初见觉得神圣大多是因为心理作用。

见得多了也就那样……

客观来说,这传国玉玺看起来甚至还没始皇帝的私人印信来的大气。

至于玉质……赵泗就不太懂了,反正外形来看这传国玉玺一点也不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