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始皇帝让权,两圣同朝,政治格局的变化(第2/3页)

这一点始皇帝不能不同意,除非他丝毫不在意扶苏的权威,完完全全的把扶苏当成一个傀儡。

毕竟冯去疾为扶苏摇旗呐喊了那么多年,冯去疾的儿子冯劫出身很高,人脉也很广,同理,在这个时代出身高贵,通常情况下也意味着才能也还可以。

毕竟这个时代的人均受教育水平是还停留在胎教,识字都犯老大难,没有特殊渠道基本上连书都没得看,冯去疾作为老牌贵族,他儿子最起码是不缺书看的。

除了冯劫以外,还有一批人也陆续走进了朝堂,都是为扶苏摇旗呐喊出力的人。

不过安排的职务不算太敏感,属于权利比较少,但是地位和俸禄都不错的岗位。

当然,如果职务太过敏感始皇帝可能就要出手了。

扶苏的党羽在这一点还是伶的很清楚的。

现在的皇帝是始皇帝,扶苏只是个太子。

要知道就在前不久他们还在胆战心惊的维护扶苏的太子地位,担心扶苏太子都坐不长久,现在形势刚刚好转,头上还有始皇帝压着,当然得安分一些。

因此相比较下来,赵泗的动作反而比较小了。

当然,这也是因为在敲定储君之前始皇帝已经给赵泗安排好了。

赵泗的核心门客都在赵国任职,如今整个赵国成了赵泗的一言堂,大小政务,朝堂是没有任何权利过问的,至于始皇帝,当然也不可能问。

始皇帝确确实实在放权,不光是因为要抽出来时间陪重孙子,也是在为赵泗的五年计划让路,没有权威肯定做不了大事,这是肯定的,他必须强调赵泗的权威。

而让权,就是必不可少的。

扶苏是赵泗的父亲,相当于吃到了赵泗的红利。

毕竟赵泗是扶苏之后的储君,是太孙。

有这个名义在,总不能对扶苏太过于严苛,太不近人情了。

好在扶苏懂事,扶苏的党羽也懂事,最起码现在他们还没有升起来更多的心思,面对始皇帝漏漏指头缝的行为他们现在的心情已经很好了。

至于赵泗,作为真正的受益人。

现在每日的早朝实际上三公九卿在始皇帝的明示暗示以下,已经开始向赵泗奏事,主动请示赵泗的意见,而不再是始皇帝。

因为始皇帝现在已经不发表意见了,只会告诉他们让他们去问赵泗,或者说我孙子说的不错,就按他说的办吧。

始皇帝摆烂,朝臣不可能跟着摆。

人老人家乐在其中,谁敢在这种事上多说?

况且有一说一,赵泗最起码给人的压力不是那么大,说起来话也比较温和,虽然不如长公子扶苏一般让人如沐春风,但也确实比较亲切,安全感还是很高的。

不过很快他们就不这样想了……

因为今日朝会始皇帝罕见的主动开口通过了一项决议。

明确赵国曾经的代郡等边关之地归属于赵泗的封国。

所以实际上,现在赵泗的赵国,不仅仅拥有生产粮食的膏腴之地,还有养马的牧场,边关重镇,军事大城……

同时,相应的,原本边境事务由驻扎陇西的蒙恬统筹现在也变成了和赵国共决。

即北边分为两部分,西边归大秦,东边归赵国。

同理,一部分军队的归属权,边防协调,都需要重新制定和商议。

好在,赵国的国主赵泗是太孙,人就在咸阳,对始皇帝来说是自己家左手倒右手的事情,对朝臣来说要确定的东西可太多了。

赵泗就像分家产的娃一样,在这种地方一点都不留口,关于辖区确定甚至精确到了十里之地……

当然,这也意味着长公子的军事后援再一次削弱……

虽然蒙恬的地位提升了……

于是所有人恍然大悟。

别看现在始皇帝挂念重孙子,实际上一颗心还是在孙子身上,这好的都快没边了,太孙?笑话,始皇帝这都快直接让赵泗继承皇位了吧?

好在,赵泗大概还是比较符合他们对君主的幻想的。

没办法,谁叫始皇帝给的压力太大了呢?

遇上赵泗这么个能够跟他们好好说话商量的领导他们竟然觉得有些感动。

因此再始皇帝偏心这件事上,除了一些微词以外,大家都心照不宣的默认了。

全当给自己放个假,又不是贱骨头,谁嫌自己工作干的轻松?

如今太子太孙二圣临朝,大秦一片欣欣向荣啊!

看看太孙殿下!颁布招贤令,天下贤人欣然而来,趋之若鹜!

这是何等盛况?

哦,值得一提的是,太子扶苏这边的人事调动集中在官。

而太孙赵泗这边的人事调动集中在通过招贤令的吏。

二者个有区别,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赵泗没发现啥能够直接任用的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