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招贤令!(第2/3页)

更不必说,就算偶有赤贫者,尚且有红薯这种高产作物保底。

粮食生产足够的情况下,自然没人拿红薯当主食。

但是庶人穷苦惯了,自有省钱的法子。

田埂地头,较为贫瘠的土地上种上一些红薯。

待收成以后窖藏起来,和主食搭配食用。

不便保存,那就弄成红薯干。

煮饭吃的时候来点红薯干搭配起来,嘎嘎填肚子,又不至于红薯吃多了胀气。

作为最接地气的食物,红薯虽然取代不了主粮的地位,但是也迅速的飞进了千家万户,上不了大户人家的餐桌,但是显而易见的却已经融入到了天下黎庶的生活当中。

譬如……昔日的秦吏,喜的家中。

如今是四十二年,作为曾经大秦的书吏,年过五十岁的喜已经不再年轻。

烛火之下,喜取来了远方送来的书信。

因为纸张产量不够的原因,目前尚且只在官府之内流通,毕竟除了日常使用以外,还有历年公文需要用纸张重新记录备份。

而喜自从因为遭受政治打击而被迫隐退以后,一直都待在家里闭门作书,和外界接触不多,消息不算活络,因此居然还是在昔日的老上司寄信而来才知道居然已经有了纸张这种更为便捷的书写载具。

他的老上司,曰腾。

是吏,也是名将……

只不过腾并非秦吏出身,算是军事起家。

后来腾谪守南阳之时,新晋的秦吏喜和腾产生了交集。

主要是因为喜所作书《为吏之道》。

喜是正经的秦吏出身,他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也都是吏治之道。

或许是因为性格,亦或者因为时代的变革,亦或者因为天分。

喜不喜欢旧有的吏治思想。

上苛于下,下苛于民。

但他也确实喜欢秦吏制度下的严谨,这种严谨在他眼中确实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在思想的冲突之下,喜并没有背叛法家,而是下意识的去找寻一条新的出路。

后来经过广泛的交流喜意识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原来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大有人在。

喜欢法治的严谨,但是却厌恶法治之下上下相苛,而黔首无安宁。

旧法的严谨是流于表面的,黔首的内心在面对如此残酷的对待内心永远是涌动着火焰的。

时代的变革让很多人都意识到了其中的种种问题。

而作为首当其冲者,法家,秦吏,这个群体是最先诞生新思想的。

毕竟他们是执行者,自然也是最先窥视到问题所在之人。

于是在经过交流和沉淀,喜初步写下了《为吏之道》。

因此也得到了彼时驻守南阳内史腾的赏识。

后来腾也自然而然的吸收了新吏思想。

因为并非正路出身,腾反而更愿意接纳他们,在一众有志之士的帮助之下,腾因此而屡屡得到始皇帝的赏识,最高光的时候,被始皇帝封为内史,掌管京师咸阳及京畿四十余县,辖地约为今关中平原和商洛地区。

腾算是新吏思想的表率……而腾所要面对的是以李斯为首的旧吏群体。

在儒法之争之前,法家内部就已经产生了分歧。

是继续效仿商鞅,还是走一条新路呢?

李斯面对内忧外困以及始皇帝给出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做出了最后的抉择。

他遵从始皇帝的意志背弃了时代的发展,因此商鞅旧法的根本思想得以延续,以帮助始皇帝更快的建立自己的权威和统治,而腾这一批人自然而然的被舍弃,一大批新吏因此被弃用罢黜,心灰意冷之下,腾选择了辞官。

而喜也是在当时受到牵连因此罢黜。

失望之下,喜不再关心国家大事,对大秦的未来持悲观态度,选择闭门作书以全心志。

却不料,原本,秦国确确实实是在走向越来越疯狂的道路。

但是,突然之间一切好像都变了。

天下,似乎变得越来越好。

没来得及看完老长官腾送来的书信,听到妻子的声音,喜笑着拿着书信来到案几之前。

嗯……妻子叫了得先过来,若是不动弹,怕是又要吵吵嚷嚷了。

低头一看,却见今日份的饭菜,又是麦饭炖红薯干,只不过和以往的不同的是,今日里头有肉。

“怎得有肉了?砚呢?”喜开口问道。

因为一直闭门作书,同时经常买书的原因,喜很少从事农活,而买书的开销又颇大,所以家里内外几乎全靠妻子和儿子操持。

这也是喜对自己妻子十分尊重的主要原因。

“秋收了!砚在赶收,我还得抽出来时间回来给你做饭,若不然只怕你饿死在家中,一天到晚只知道窝在书房,却不知是干什么,连秋收都能给忘了!”喜的婆娘敲了敲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