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公子歇在行动!(第2/3页)

懂打仗的才知道这场战役的含金量。

而李斯,同样如此。

作为主持迁王陵令的实际执行者,李斯背负了莫大的压力。

天下之变就在旦夕之间,哪怕有十足的信心,可是结果未定之前李斯心里的压力依旧不会少上半分。

而陇西大捷,就宛若一针强心剂一般,让李斯压抑许久的情绪终于有了释放的出口。

而这个时候,赵泗的若无其事乃至于睡眼惺忪,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这有什么意外的?那可是韩信啊!更不用说他账下还有项籍听命!”赵泗理所当然的点了点头。

“你小子倒是好定力……”李斯闻言不由一笑,只当赵泗在逗闷子。

他清楚赵泗这小子的性格,当初被始皇帝蒙在鼓里以为自己要去执行迁王陵令的时候这小子可是一副要死要活的样子。

韩信可是这小子的门客,他才不信赵泗会不关心陇西战况。

恐怕,这小子是得到了准确消息,才好睡了一觉吧。

帝国的动荡即将开始,每个人都不清净,谁都知道这将是决定大秦国运的一次动荡。

“都说了,我善相人嘛,我亲自挑选的门客我能不知道什么成分?

倘若为官,或许对于韩信来说还不好说,但是若是论领兵作战,哪怕是王老将军,我都觉得韩信不遑多让,对了,陇西战报呢?让我康康……”赵泗说着看向始皇帝。

报捷官只是通报捷报,具体经过则是单独摆在始皇帝这里呢。

赵泗说没关注过陇西那就是真没关注过,不过现在韩信斩获颇多,也确实让赵泗心生好奇这一战的经过。

如果不出意外,这或许也会成为足以载入史册的一场战争。

嗯……也说不定,随着历史已经开始走样,大秦已经逐渐呈现对世界的碾压姿态,或许韩信战功的含金量在历史上会有所降低也说不定。

始皇帝闻言将面前足足有一指厚的战报推给赵泗,赵泗接过战报翻开。

李斯闻言怪异的看了一眼赵泗。

“你真没派人了解过陇西战报?”

“没事派人了解这个作甚?我又不能插手,反倒是凭空给旁人压力。”

赵泗一边说一边看,看完只是摇头。

“兵仙就是兵仙啊……”

扫灭东胡不出赵泗意外,毕竟历史上没有韩信乱入冒顿自己都做到了。

让赵泗意外的是韩信接下来的局面应对以及未雨绸缪对草原之上的种种布置。

韩信写了他接下来的作战计划,即犁庭扫穴,合兵攻打月氏,防止月氏做大,和匈奴进行一定范围的土地交换,收拢东胡月氏人口。

根据韩信的汇报,等到对东胡战争结束,他预计可以收获二十万人口,当然,老弱病残都有。

这一点韩信着重提了,并且也在信里询问了始皇帝的意见。

始皇帝要是愿意让他们充实草原那就养着,始皇帝要是不愿意那打完之后他就给尽数坑杀了。

现在肯定不行,现在他还得留着这些人当自己的仆从军,毕竟大秦的本部兵力只有一万,匈奴六万之众就在侧翼,随着进兵逐渐深入,大秦方面的后勤已经无力为继,被迫中断,韩信必须和匈奴进行更深度的合作,而更深度合作的前提是信任,而信任的前提是双方拥有对等的实力。

“你怎么看?”始皇帝看向赵泗。

“留着呗……”赵泗摊了摊手。

“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儒学虽尽是妖论,但孔丘唯独这句话说的是没错的。”李斯在旁边接了一句。

游牧民族南下不南下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要看生存环境稳定不稳定。

汉唐时期在强盛时期都能维持北境安定,对归附蛮夷汉化做的异常成功,归附汉朝的南匈奴更可谓是为了汉朝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至于到了明清时期之所以难以再做到汉唐时期如此成功的汉化,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重心难移,关中沃土以及河北之地产粮下降等一系列因素影响造成的。

就是中原内部,活不下去了还有人造反,更何况蛮夷?

先养活他们,再汉化他们,重点还是在于养活二字。

能耕地为生,谁愿意放牧而居?

总之,现在的大秦是绝对养活得起这二十万人口的。

更不用说赵泗已经在让匠作局倒腾羊毛纺织技术了,而各种高产农作物也可以维持草原上的粮食支出。

未来草原牧场,也是赵泗计划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可传信韩信,关外之事,使其自处噫。”始皇帝开口定下结论。

虽然封赏还没出,但是始皇帝这句话一出,韩信的地位就已经上升到了和蒙恬一般的高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