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哄皇帝开心是个技术活。(第2/3页)

这是朕头一个孩子,也是朕最亲近的孩子,那时候朝政皆被吕不韦把握,朕倒是空闲,能亲近子嗣。

后来朕长成以后,初掌大权,平内宫,定朝堂,清外戚……扶苏的母族,因此而死不知多少,他的舅舅昌平君也因此反叛,被朕下令处死。

至此朝堂上下一心,可以鼎定天下。

从此之后,政务繁多,子嗣愈多,朕却难以得空,扶苏是他们的兄长,乃尽其责,照看兄妹,监督他们的学业,端正他们的言行,兄弟姐妹都爱他敬他,说是兄,却视其为父。

胡亥是最小的,年龄和扶苏的儿子一般大,算是扶苏一手将他带大,扶苏没有离开咸阳的事后,日夜早晚胡亥都会去扶苏的府邸给他请安。

倘若立扶苏为储,朕的孩子没有一个是不认同的,甚至于我现在要立除了扶苏任何一个孩子为储君,都是其他皇子所不能接受的。

沙丘之事,朕贬胡亥,扶苏归国,当有此事,这是预料之中。”

始皇帝缓缓的放下茶杯,眼中带着几分说不清的意味。

“陛下不生气了?”赵泗试探性的开口发问。

“朕从来不气他兄弟和睦,众子皆视他为长。”始皇帝摇了摇头。

赵泗点了点头,始皇帝说这么多,气的点只有一个。

“胡亥若为君长,扶苏可得一夕安寝呼?”始皇帝手指轻轻在案几之上叩动。

赵泗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这一点无需多说,历史已经给出了明证。

“陛下圣明!”赵泗顺嘴拍了个马屁。

始皇帝闻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开口道:“淳于越曾经跟我说过,现在举国天下施行郡县制是极为艰难的,朕也问过李斯,他并没有商君之信念,最妥当的法子该是郡县和封国并存,二者并非不能兼容,纳中原为郡县,分封诸子以为边疆封国……”

始皇帝叹了一口气……

“只要最后的结局是一样的,不管是郡县制还是分封制都只是实现结果的一个过程。”赵泗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始皇帝从不在意所谓的郡县制和分封制,他在意的只有一点。

中央集权,君主专政!

权利,权利,还他妈是权利!

作为一个君王,始皇帝绝不是任何一个学说的死忠,也绝不可能是任何一个制度的拥趸。

始皇帝只会支持符合他想法的制度。

儒家之所以能在当时和法家斗的不相上下,有诸子百家的支持只是另一方面,主要原因是在于儒家也提出了合适的解法。

倘若儒家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单纯想让始皇帝效仿周天子,那儒家压根没有上棋盘和法家争斗的可能。

实际上儒家差一点就赢了,因为始皇帝占领的土地太多了,蛮荒边陲之地要废的人力物力太多太多,最好的解法就是分封诸皇子过去开发戍边,然后过个十几年几十年再重拳出击拿回来。

但是始皇帝只能决定分封,收回来就是下一代人的事情了。

那么,始皇帝的继承人能做到么?

扶苏有能力,但他做不到。

或许放在天下尚未一统的时候扶苏会是一个好的君王,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

他对兄弟们视如己出,兄弟敬他如父,始皇帝很清楚扶苏和兄弟们之间的感情,扶苏也绝对狠不下来这个心。

所以淳于越就必须死……

既然收不回来,那就干脆不封,始皇帝只能选择一个更难走的道路,甚至为之十分急切,不惜最大限度的压榨帝国的每一分资源。

为的,就是给扶苏铺好一条通天大道。

休养生息,平定民怨,安稳时政,始皇帝相信扶苏能做好。

始皇帝笑了一下,倾倒水壶,茶水却已然空了。

“回头入宫再带一些茶叶来。”始皇帝摆了摆手。

赵泗心领神会,知道始皇帝是在赶人,躬身告退。

待赵泗离开以后,独留下始皇帝一个人看着杯中干涸的茶水怅然若失。

他并不意外扶苏的所作所为,因为年幼的自己也曾经会单纯的选择信任。

母亲赵姬,相父吕不韦,乃至于自己的兄弟成蟜……

这些哪个曾经不是他最亲密的人呢?

甚至于相比较于扶苏的兄友弟恭,这些人还曾经陪始皇帝度过了最艰苦难熬的岁月。

天家私情啊……

令始皇帝介怀的,是面对自己的亲儿子扶苏,竟然没有赵泗一个外人来的亲近。

始皇帝确实是失态了,要不然他不会跟赵泗说这么多。

“唉……”

空空的厅堂之内,传出一声幽幽的叹息。

他有十八个孩子,可未曾有一个孩子能似赵泗这小子来的体己。

始皇帝甚至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似乎赵泗这小子反而是最能够体会他的所作所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