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第2/6页)

而且庆川军还有火器,杀伤力巨大,如果兵力不占绝对优势,恐很难拿下洛州,到时候损兵折将又没立功,朝廷能饶得了他?

贾长明不出兵,甄卫手底下虽然后期征招了一批士兵,现在有快四万人,但他也不可能将自己的人全部带走,总要留一些将士驻守平州这个通往京城的要地。

攻城本就比守城难多了,人数上若是没有压倒性的优势,他去了也只能跟庆川军打拉锯战,最后甄卫只能也按兵不动,取消了攻打洛州的计划。

林钦怀一直派出探子打探两军的动向,结果等了十来天,两军竟都没出兵,这着实出乎他的预料。

但目前这种情况,对他们庆川军而言是好事。

他继续驻守在山平县,以防西北军突袭,同时给陈云州去了一封信,说明了情况。

陈云州本来整合了一部分仁州、兴远的兵力,准备紧急增援洛州,结果两军竟纹丝不动,直接让他捡了这么大个便宜。

陈云州也乐了,不过洛州是北边的最前线,以后他们还会继续往北挺进,驻扎的兵力太少可不行,所以他还是按照原计划向洛州增派了两万多兵力,凑足三万驻军。

这样即便朝廷哪天偷袭洛州,这三万人也能坚持到大军增援的那天。

平稳接收洛州,安排好洛州事宜后,陈云州也知道了嘉衡帝开天破地,有史以来头一遭的“创举”。对此,陈云州只有一个想法,嘉衡帝真是疯了,他是嫌他的江山灭得还不够快是吧。

即便现在官员和将领们因为最亲的人捏在皇帝的手中,不敢轻举妄动,但这样排山倒海般的不满情绪累积多了,迟早会反噬到嘉衡帝身上。

以后不用陈云州派人游说,一旦有机会,他们自己都会叛变。

这是嘉衡帝自己给自己埋了个巨雷。

陈云州幸灾乐祸地笑了笑,静观其变,庆川刚拿下两州,目前不宜再动,还是保持观望看看有没有机会再说。

陈云州耗得起,但其他几方都有些耗不起了。

其中最难受的莫过于楚弢和龚鑫。

他们俩打了三年,死伤无数,全军上下,从将军到士兵都是身心俱疲。

朝廷大军虽然目前占据着优势,可这优势并不是压倒性的,没法一口气吞了龚鑫,现在朝廷又出了这样的政策,对中下级将领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楚弢急需一场压倒性的胜利,结束掉这种僵持了三年的局面,让手底下的将士得到喘息的机会,也消除掉朝廷这道圣旨给军中带来的不利影响。

所以他思来想去之后,做了一个决定。

他写一封信给贾长明,邀请他南下,攻打吴州,等贾长明拿下吴州后,他们再一起对龚鑫发动猛攻,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掉大岳,结束长达三四年的江南之乱。

然后他们楚家军和西北军联合起来,休整一段时间,再向庆川地区进军。

贾长明看完这封信后,觉得楚弢的这法子比甄卫靠谱。

现在南方三支乱军,葛镇江最弱,陈云州最强,当然是应该先将最弱的吞了,壮大了自身的实力,然后几支大军联合起来,再对付最强的,硬骨头肯定要搁在最后面。

这样他们的实力会更强,而且没有后顾之忧,不像现在,他要分出兵力去攻打庆川,都要担心韩子坤在背后插他一刀。

所以他欣然同意了楚弢的提议,由楚弢在田州牵制住龚鑫,他带兵南下,进攻吴州。

因为离得近,林钦怀比葛镇江都还早知道了这个消息。

他立即派人将消息送给了陈云州。

接到这个消息,陈云州当即启程前往山平县,了解详情。

“林叔,贾长明带了多少人去攻打吴州?”

林钦怀粗略估算:“根据他们扎营后灶台的痕迹,还有脚印综合估计,应该在八到十万人之间。贾长明攻下禄州后,征兵不少,他麾下总计应有十二三万的大军。”

陈云州眯起眼:“这么说,他在禄州留了大概两三万人?”

林钦怀有些遗憾:“贾长明前阵子清除了我们好几个探子,而且他离开时,还让留守的驻军直接关了禄州城,每日只许少量百姓进出,而且都会做严密的盘查,我们的人没法往外传递消息,因此不清楚,他在城中到底留了多少人。”

“不过我估计不算多,若是咱们从定州、仁州再调一批大军过来,也不是完全没希望拿下禄州。”

这个趁虚而入的机会,陈云州不是不眼馋,但他想了一会儿,还是摇头道:“暂且不要攻打禄州,贾长明这人行军打仗有一套,他必然在城里留了后手,攻城本就困难,咱们若不能闪电出击,在一两天内拿下禄州,等贾长明和甄卫得了信,派兵支援,我们会陷入他们的包围中。”

“而且即便拿下了禄州,但北有禁军,南有贾长明,禄州的处境也不好,至少得安排五万以上的兵力驻守,仍旧风险不小,此外后勤补给也比较困难。与其盯着禄州,不如将眼光放长远一些,相较之下,目前来看吴州更合适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