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章(第4/6页)

严焕虽然以前在仁州是管收粮的,但其实他对水稻的种植并不是特别了解,更不知道什么叫试验田了。怕搞砸了这事,他硬着头皮问陈云州:“陈大人,这何为试验田?当如何处置?”

陈云州耐心地跟他解释:“严大人,到时候官府可在民间雇几个种田好手,将公田一分为二,其中一半种植杨家的稻种,另一半种植其他的稻种。两块地,施肥、灌溉、除草、除虫等程序完全保持一致,比如施肥,两块田都要施同样份量同样来源的肥料,尽可能地减少外力的干扰。”

“这样等秋天收割时对比,如果两块田的产量有差别,那就是稻种导致的差距。我们可择优选择稻种,进而向民间推广更优良的种子,以提高各地粮食的产量。”

这下严焕明白了:“下官懂了,除了种子,两块地其他完全一样。”

陈云州笑着点头:“没错,就是这个道理。这就叫试验田。”

当然,这是很粗糙的试验,但在目前的条件下,也只能这样了。

陈云州记得古代时有人从东南亚带回来过亩产更高的占城稻。等庆川军拿下了西南,他得派人出海去东南亚寻一寻,有没有更高产的稻谷。

即便找不到,那买些橡胶回来也行啊。

“对了,回头安排人测量一下杨家稻的谷穗长度,大致一株稻穗上有多少颗稻谷,都可以做个粗略的统计,然后取中间值和平均值,掐去头尾,再平均的数值,记录下来,跟明年的数据做对比。”

严焕听得头大,额头上汗水直冒。

见这情况,陈云州只好又详细跟他解释了一遍,这么做的意义和作用。

“不对,这批稻谷我还得带一批回庆川。庆川距仁州有千里之遥,水土不同,气候也有些差别,这种水稻在仁州产量不错,但不意味着在庆川也这样,我得带一批回去做试验。”

幸亏想到了,不然若明年仁州试验田成功之后,贸然在全庆川境内推广,那要是出漏子就完了。这可是关系着成百上千万百姓的生计。

为了谨慎起见,陈云州决定到时候再沿途给定州、兴远也发点稻种试种,跟当地的水稻产量做对比。这样一来,庆川地区从南到北都经过了简单的试验,如果庆川府的产量也没问题,就可在七州推广杨家稻了。

对于这事,现在严焕都是一知半解的,只能在一旁点头听着。

陈云州自言自语了一句后,又对严焕说道:“水稻的事先这么定着。此外,还有件事,关于伤亡将士的抚恤。昨天我跟林将军合计,在现有的抚恤制度上,再增加一条……”

这个增加的条款,官府临近过年会忙一些,但有名册,只要提前准备好了数量,在年前发下去就是,也不算太费事。

严焕点头:“陈大人说得是,很多阵亡将士家中都比较清贫,多了这项补贴,他们的生活也会宽裕一点。下官从今年起会严格执行官府的规定。”

陈云州可不光指望他:“嗯,此事我会下令到各州府,然后再由州府下发到各县,这批粮食就暂时从各地的平义仓中出,来年秋收时,根据各县各府发放的数量,再将平义仓的缺口补上去。这个抚恤要单独做一本账册,抄一份,上交庆川,我会安排人核实情况。”

严焕明白了,这是要监督各级官员,避免出现多报,瞒领抚恤的情况:“确实当如此,大人考虑得很周到。为避免中间贪墨,下官提议,可在腊月初在城门口张贴告示,公布此事,这样即避免了很多百姓不知情,没领抚恤,也能监督官员,还能让百姓感恩。”

陈云州看了严焕一眼,对哦,这可是个收买人心的好法子。不说其他的好处,单拥护值这点就是一笔巨大的收获。

如今陈云州的拥护值卡在了三百五十万,每天都在以几千的数值上涨。

听起来不少,但距四百万怎么着也得还有两个月的时间。

而且照这种速度,第四层货架的兑换值恐怕得以千万计了,所以拥护值永远都不嫌多。

所以陈云州咳了一声道:“严大人这提议不错,能够增加百姓对我们的归属感,也能凝聚民心。回头我会让各州县提前张贴这张告示。”

并把先前阵亡者家属前期没给的这份抚恤金一并补上。

这样一来,四百万拥护值还远吗?

陈云州估摸着中秋节就能拿到蒸汽机的具体构造图,制造方法,届时,他们庆川将踏入蒸汽时代。这可是能源的一次革新,也是工业化的开端。

虽然他在古代已经是位高权重了,获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权力和财富,但内心深处,陈云州还是很怀念现代便捷的生活。汽车高铁、手机外卖,生活中少一样都缺了乐趣,更别提一样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