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针砭时弊愁绪多(第2/3页)

月池闻言长叹一声,孝宗皇帝什么都好,就是心太软,总是因私情而废公法。盐引既指实物,又指票据。应天府的户部掌握着这种票据的印刷权。有了盐引票,就去能提盐。各王府、外戚、公主府乃至太监都找孝宗皇帝要过盐引,而他基本或多或少都给了。

譬如这位汝王朱祐梈,是孝宗皇帝同父异母的亲弟弟。弘治十四年时就藩卫辉,弘治十六年时就找孝宗皇帝要了一千引盐引。一千引就是整整二十万斤盐!这都不算什么了,孝宗皇帝还在弘治六年时给了靖王十万盐引,这就是两千万斤盐。

这些贵胄拿盐当然不是自己吃,而是交给盐商,让盐商去贩卖,所获的金银就送回府中。这是明目张胆地拿公家,肥自家。

盐的产量是有限的,盐引票发多了,这些皇亲国戚提多了,盐场的盐自然不足,直接影响的就是开中制的运转,边塞军饷的空虚。

所谓开中制就是让盐商筹集资金,购买粮草,运往边塞,运到之后,边关会开具证明,商人凭着证明,再到盐政机构那里支取应得的官盐。他们拿到盐之后,就可以把盐拿到各地贩卖牟利。一个普通商人要取得官盐,有时甚至要花费两到三年的时间。

但是,即便他们付出了这样多的时间精力,也未必能够取得官盐。一来是高官显爵去收“赏赐”时毫不手软,二来盐场里的盐被各级官吏偷卖,三来朝廷在缺粮时,为了忽悠商人运粮,明明没有足够的盐,还给商人开盐引票,这和空头支票有什么区别。商人也不傻,既然走明路拿不到盐,那么他们索性不参加开中了,直接去讨好贵族或者给盐务机构的官吏行贿,一样能拿到盐,还不用千里迢迢地运粮去边塞。

没有人买粮运粮,边塞的将士就开始挨饿,私盐泛滥,朝廷的官盐就无法牟利。弘治五年时,当时的户部尚书叶淇对开中法进行改革,不再要求商人运粮换盐引了,直接让他们拿钱买盐引,那几年的太仓终于不是空空如也。

但是,边塞无粮储、私盐泛滥的情况,还是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熬到了如今,太仓也没钱了。正德爷却还想着开疆辟土,立下万世之功勋。月池扶额长叹,这是在想屁吃。

盐政底下的混乱腐败让月池一路都心事重重,只有在俞洁上门时,才偶尔展颜。因为是一起赶路,规矩就没有那么严密。有一日傍晚,在客栈休息时,月池就听到了轻轻的敲门声。

月池与时春对视了一眼,一个飞快地披上外袍,另一个则走到门口问:“谁?”

门外悄无声息。月池做口型道:“走了?”

时春摇摇头,她猛得推开门,五指成爪向一侧抓去,一把拖了进来。被掐住脖子的俞洁被惊恐地拽了进来。在她和月池大眼瞪小眼片刻之后,她瘪瘪嘴,哇得一声就哭了出来。中间还夹杂着时春的辩解:“怎么是她!我不知道是她啊,她怎么不说话呢?”

月池喝道:“都住嘴!”

时春立刻安静,俞洁却哭得更大声了,终于惊动了沈三娘和其他仆妇。

俞家的仆人都被勒令不得来打扰月池,是以只有沈三娘一个人入门来致歉。她满脸仓皇地拉住俞洁磕头。

月池摆摆手道:“免了。俞小姐似乎有些……”

沈三娘看了一脸茫然的俞洁叹道:“这孩子也不是生来就是傻的。她是长到五岁时,顽皮从树上跌下来,发了三天三夜的高烧,这才烧坏了脑子。她是小孩心性,无心之失,求您不要见怪。我一定重重责罚她的奶娘……”

这时,俞家父子也来了,俞昌抬手就给了俞洁一记耳光,打得她扑倒在地,鼻血直流。眼见他还要上前再踢一脚,时春一惊,忙拦住他:“快住手,你怎么打人呢?”

俞昌赔笑道:“是我教女无方,冲撞了贵客。我这就回去责罚她身边的下人。”

此时俞洁已然连话都不敢说了,她双眼呆呆得,只盯着沈三娘叫姨娘。

沈三娘又气又心疼,拍了她一下:“还不住嘴,你还想再挨打不成!”

俞洁紧紧捂住嘴,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望着俞昌。月池看着这一场闹剧,十分无奈。

她取了一把松子糖递给俞洁:“给,拿去吃吧。”

俞洁抹了一把鼻血,接过糖,试探性地舔了一口,立刻不哭了。沈三娘推她:“还不道谢!”

俞洁喜笑颜开,明明花着脸,却宛如雏菊一般,她甜甜地说:“谢谢姐姐!”

俞昌又一次变貌失色,他扬起手斥道:“你满嘴胡沁些什么!还不快磕头!”

月池拦住他:“不过是童言稚语而已,何必较真。她倒给了我一点灵感。”

俞昌躬身道:“您的意思是?”

月池道:“在路上也就罢了,我戴着斗笠还可掩人耳目。可若是到了王府地界,我若以男子身份,该如何混过去,倒不如对外称是女子,不是一劳永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