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冤家宜解不宜结(第2/2页)

顾鼎臣见状笑道:“是蔷薇,等它长大之时,可请花匠来做成花墙,届时红红白白,一定耀人心目。春夏有蔷薇,秋冬有红枫,李越真是有巧思。”

谢丕略一想象,也微微颌首。众人聚集在正堂,推杯换盏,酒足饭饱后才纷纷告辞。月池关上院门,正准备唤人来打扫时,又听到了敲门声。她还以为是有人落下了东西,谁知推门一瞧,却是谢丕。

两人坐到书房之中,一人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山楂茶。袅袅升起的白雾中,一时相对无言。月池率先打破气氛,她和煦道:“还未多谢谢兄的大礼。谢兄真是破费了。”谢丕竟送了她一只哥窑的胆瓶,月白色的冰裂纹细腻晶莹,触手如拥美玉。

谢丕道:“区区薄礼,为酬谢李贤弟救命之恩。”

月池略一挑眉:“谢兄这是哪里话。”

谢丕只觉尴尬得脚趾头都在鞋底摩擦:“你又何必装傻,不如都爽快些,打开天窗说亮话。”

月池微微颌首:“那谢兄先请。”

谢丕一愣,随即失笑:“那好吧,那我就直说了。以你之见,广寒殿之事过后,圣上可还会重用于我?”

月池也没想到,他竟然敞亮到了这个地步。她沉吟片刻,摇了摇头。

谢丕心下一沉,不过因为亲爹已经给他打了个底,他还能端得住。他又问道:“李贤弟可有法子助我?”

月池微笑:“办法自然是有的,只是……”

谢丕闻弦歌而知雅意:“日后李贤弟若有难处,愚兄也必鼎力相助。”

要得就是这句话,关系社会中人脉就是最大的资源。特别是官场中,多个朋友也就多条生路。月池道:“我可以在圣上面前为谢兄转圜,但是空口无凭,谢兄也得为圣上做出些实绩来,才能让万岁看到你的忠心。”

谢丕点头称是,他想到自己的本职工作,开口道:“要不我主动请缨去参与《孝宗实录》的编纂?”

这是惯常的思路逻辑,譬如内阁首辅李东阳也是靠编纂《英宗实录》才得以晋升。月池摇摇头:“时间耗费太久了,参与实录编纂的大员何其多,你难道要和他们去争功不成?”

谢丕面露为难之色:“可我刚刚进入翰林院,并未有实职……”

“可你有才华。这就够了。”月池道,“万岁初登大宝,又正值少年,却大刀阔斧,有心做出一番成就来,难免有些人面服心不服,圣上现下急需的是声望。”

谢丕恍然大悟:“你是让我写些颂圣之物。”

月池道:“是要通俗、有趣,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颂圣之物。要让天下的百姓一听到正德天子的名字,就觉得他不愧为先帝之子,真是个十足的好皇帝。”

谢丕失笑:“愚兄自问没有这样的好本事。百姓又不傻,收揽天下民心,要靠德政。”

月池点点头:“谢兄说得是。可德政的推行也需要民心。只有让老百姓相信皇帝,他们才有开口的勇气。他们愿意开口,我们才能知晓问题所在。譬如这次建昌伯之事,受张氏之害的百姓数不胜数,可我们费尽千辛万苦,却只找到一个敢来告状的。何其悲哀啊。”

谢丕的心在狂跳,果然是皇上的授意,他顺势问下去:“皇上是想借张家敲山震虎?”

月池摇摇头:“敲山已经不管用了,只有当面敲一敲,才会有奇效。”

谢丕心下大定:“我明白了,李贤弟的恩德,愚兄谨记在心。”

月池笑道:“谢兄何必客气,你我是同榜,守望相助本是应当。”

于是,继唐伯虎为昆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之后,谢探花也为评书、相声不断发光发热。京城里最流行的评书名叫《法王历世记》,讲得是西方神佛大庆法王感念先帝仁孝,特地下凡投胎到张太后腹中,降世为圣明天子,惩治恶人,救苦救难的故事。最流行的相声名叫《新包公戏》,当代包青天自然是大义灭亲的张岐张御史,而里面的丑角虽然全部用代称,可观众都是老北京人,谁会听不出来。一时之间,茶楼街头人头攒动,这两个本子也被改编为多个版本,逐渐流传到了大江南北。

在这样声势浩大的舆论动员下,终于有第二个人鼓起勇气,希望为自己的家人讨回一个公道。这状纸递上去,在朝廷之中又掀起了轩然大波。许多文臣都认为这是一个机会,是一个把勋贵和宦官都从军队中挤压出去的机会。这样的发展,却是月池和谢丕都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