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章 润物细无声(第5/5页)

那么只要这份证据递交上去,耶律洪基必然会先设法铲除耶律乙辛。

事实也是如此,当耶律洪基看到那份证据时,吓得是冷汗直流,立刻派身边近臣耶律良暗中调查。

结果发现,还真是如此,辽国民间存在许多关于公检法的故事,而这全都是来自于海外,并且与耶律乙辛有关。

这可将耶律洪基吓坏了,虽然他从未经历过这种混合战,历史上也没有发生过,但是西夏那血淋漓的例子是近在咫尺啊。

为什么西夏现在是焦头烂额,不是被宋军打得,而是自己内部乱了套,公检法在里面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旦开战,要是战事不利,陷入苦战中,那辽国内部也极有可能会分裂。

再加上宋军火器的威力,耶律洪基也没有把握,能够快速取得对宋的大胜。

哪怕就是有把握,耶律洪基也不敢出兵,因为这世上没有什么比皇权更加宝贵。

他一定想方设法先稳住自己的统治。

这也就是为什么辽国突然选择关闭所有与宋的来往,就是防止宋朝继续渗透,然后着手肃清朝堂,以及清除民间那不好的思想。

而这就为宋朝争取到最为宝贵的时间,要再过一两年,可就不怕他辽国了。

在辽国决定不出兵后,赵顼也开始着手清除国内的亲辽势力,当然,他也是通过公检法。

不过不是直接由大庭长主审,而是交由赵抃来审。

而根据规定,这些案件可都不是公开审理的。

经过一番审查,除那些辽国间谍外,共判处十一人死刑,八十余人发配琼州等荒蛮之地,两百余人被剥夺官职,贬为庶民。

这种规模在宋朝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但还算是比较仁慈的,基本上还是符合宋朝对于文人的宽容,其实张斐也从未想着去打破这个惯例,他很少判处死刑的,因为公检法也是建立在这份宽容上,哪怕就只是对文人的宽容。

正是因为有这个理念在,才能进一步要求对百姓也宽容。

那十一人是确确实实泄露国家机密给辽国,就是纯粹的带路党,他们在国内利益,就是辽国给予的。

必须死刑。

而那被发配的八十余人,只是说跟辽国保持友好,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是有意制造混乱,意图来阻止朝廷废除澶渊之盟,这其中还包括很多武将、功勋。

至于那两百余人则是妥妥的亲辽派,他们是没有罪的,皇庭也没有判他们有罪,因为他们就只是跟辽国一些官员有书信来往,就还是希望别打仗,保持友好。

这在以前是被允许的,因为皇帝也需要这些人来维护与辽国的关系,避免发生误会。

但现在他们只有副作用,故此赵顼就找了这个借口,剥夺他们的官职。

而替换上去的,全都是强硬派官员,而且都是那种强调恢复汉唐雄威的官员。

至此,争夺霸业的基调已经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