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六章 哀莫大于心死(第4/4页)

韩琦立刻道:“河东地界当然是属于我大宋领土,这是毋庸置疑的。”

语气非常坚定。

虽然他一直主张维系与辽国的关系,但张斐这么问,他必须要坚定这一点,要不坚定这一点,那他就是罪人,你把辽国的领土划给咱们宋人,你想干什么?

张斐道:“韩相公可有证据。”

韩琦点点头道:“老夫在经略河东时,曾查阅过相关证据,并且得知皇庭要传老夫作证,老夫还特地向官家申请,从朝中借来一些证据。其中有一份证据,就是在太平兴国五年,当时左拾遗直使馆张齐贤上书太宗的一份奏章中,就明确提到在河东初平之时,岚、忻、宪、代等地,未有建立军寨,以致敌寇经常袭扰,此文中还具体提到雁门、阳武二寨。

而之后,我朝在当地也建立一些军寨,用于防御契丹人南侵。老夫也从朝中借来当时河东地区的布防记载。”

说罢,韩忠彦便将相关证据全部呈上。

张斐在一一看过之后,又问道:“既然这都是属于我大宋领土,为什么会出现争议,当地的辽人比我们宋人还要多?”

韩琦回忆起往事,不免有些怔怔出神。

张斐道:“韩相公?”

韩琦一怔,缓缓开口道:“当年太宗圣上消灭北汉后,曾下令迁徙百姓入河东,可是不久后,雍熙北伐便以失败告终,我朝战略被迫由攻转守,而当时辽人就经常南下劫掠,导致迁徙河东的计划也只能暂时搁浅。

之后为了防止辽人南下寇抄,当时的潘美将军采取坚清壁野的战略,下达禁令,禁止百姓在当地耕种,并且在当地建设堡寨,以求控制住南北交通要冲,而辽国也识破我们的意图,在北山险要,也建立堡寨,与我军对峙。

而在这一时期,其实也确定双方的边界。

问题就出在澶渊之盟后,因为根据澶渊之盟,双方罢兵,不再兵戎相见,在之后的二三十余年间,这河东军备废弛,驻守在当地士兵,是日益减少,当时修建的堡寨也都渐渐荒废,但是迁徙禁令却未有解除,而这也就为以后的祸端给埋下了伏笔。”

张斐问道:“此话怎讲?”

韩琦解释道:“正是当地驻军减少,堡寨消失,导致我朝对于那片地区疏于管理,以至于许多辽人翻过北山,进去我国领土耕种,而我朝百姓却因禁令不得进入。

而这期间大概有三十余年,差不多已经换了一代人,这导致当地辽人就认为那些土地,应该是属于他们辽国的。

直到庆历元年,边州来上诉朝廷,北民苏直、聂再友侵耕阳武寨地,这才引起朝廷的重视。”

张斐问道:“当时朝廷又是如何应对的?”

韩琦叹道:“当时阳武寨的官员与辽国使臣经过一番商议,确定在淳县西北阳武寨的地界划分。”

张斐问道:“是如何划分的?”

韩琦道:“东至买马城,南至黄嵬大山脚,西至焦家寨,北至张家庄。”

张斐问道:“这是最初的界限吗?”

韩琦道:“实际上界限向南移动了二十余里。”

张斐道:“也就是说,经过此次谈判,辽国将他们在河东的边界线,向南推进了二十余里。”

韩琦点点头。

张斐低头看了眼文案,道:“但即便是根据这条界限,天池等地并不包括在内。”

韩琦又道:“在庆历三年的时候,再度引发争议,原因是一个名叫石廷的北民再度越界侵耕我朝领土。”

张斐道:“结果呢?”

韩琦道:“双方再度调整淳县以北的地界,但是地界调整与之前划定的,差别并不大。

而之后仁宗皇帝,便决定在边界处挖堑壕,以此为界,但是在庆历五年,北民杜思荣又越过堑壕,侵耕天池以北的土地,但当时此人并未进入天池范围。”

张斐问道:“当时朝廷的应对又是什么?”

韩琦没有做声。

张斐等了一会儿,又低头看了眼文案,道:“根据之前原告所言,朝廷只能再挖堑壕,对方再侵,朝廷再挖,此言是否属实。”

韩琦点点头。

张斐道:“不过我对韩相公所言,是略感不解,一个北民的侵耕,就能够迫使我朝将整条边界线南移?”

韩琦没有做声。

外面也是一片死寂。

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