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三章 厚积薄发(第4/5页)

但是对公检法做出最大贡献的,除了司马光,就是张斐,大家猛然想起来,要不给司马光,就得给张斐。

公检法的成功,他们不能视而不见。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拿着张斐一比,司马光可真是太合适了,实至名归啊!

几乎所有人都支持司马光,再无任何争议。

虽然朝中现在有很多人是支持法制之法的,但是此奖评的公检法这项制度,司法改革一直是司马光在推动,将这个奖授予张斐,他们也觉得不妥。

司马光只能是无奈接受。

现在压力全来到了王安石这边,但王安石一点也不慌,他已经习惯了,而且,他现在可以用政绩去打那些人的脸。

因为此时又进入到了收税季度。

这一年的税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今年是第一次将税币视为常规政策,而且,也是颁布临时法的第一年。

政策好与不好,说一千道一万,必须是要反应在财政上面。

要是财政得不到增长,那就是失败的。

垂拱殿。

“启禀陛下,目前大多数百姓已经在填写完税单,三司在汴京律师事务所的配合下,抽查了三千余份税单,初步估计,京畿地的今年的税入,较之去年,至少能够翻一倍。”

薛向很是激动地向赵顼汇报道。

“当真?”

赵顼喜道。

这与张斐的预测无异。

薛向点头道:“臣敢保证。”

文彦博却道:“三司使,动辄一倍的增长,你可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何不等税收上来再来邀功,就这两三个月,你都等不了了吗?”

他不太相信。

王安石笑道:“文公,此一时彼一时,三司必须要提前统计好,如此才能够更好的安排明年的钱币政策。”

“王相公说得是。”

薛向很是自信道:“其实一倍也只是保守估计,如果算上朝廷所节省得损耗,就不止一倍,甚至可能达到两倍。”

吕公著都纳闷道:“三司使可有凭证?”

“有的。”

薛向直接拿出一份账目来,“这是我们往年朝廷的支出损耗和今年的采购支出,以及汴京律师事务所对今年商税的抽查统计。

如此一对比,可以发现,朝廷直接货物发放给官员、士兵和直接发税币给官员,二者竟相差两倍有余。

另外,新税法是根据百姓收入来算的,今年百姓的收入得到显著的增加,并且二等富户的人数也得到增加。”

此话一出,众人为之惊讶。

差这么多吗?

赵顼都不敢相信,赶紧让薛向将账目呈上。

看过之后,赵顼先是吩咐人将这账目交给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他们。自己又向薛向问道:“发钱给官员去购买货物和直接发货给官员,为何会差这么多。”

薛向很隐晦地回答道:“这主要是因为货物太多,难以计数和管理。”

赵顼点点头。

用公家的,那是传统呀。

你要说这是贪污吧,好像过了一点。

但是你用一点,我用一点,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薛向第一回看到这账目,也都以为是计算错误,怎么会差这么多。

可今年账目,是事业署先将货物全部售出去,然后官员再拿着钱币去买。

原本根据估算,是仓库里面货物还不足以发放所有的薪俸,结果算下来,扣除薪俸,这粮食署还赚了不少钱。

这真是很离谱。

能不冗费吗?

薛向又道:“还有就是将货物运来运去,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如今已经免除衙前役,押送货物,都是需要付钱的。”

司马光突然问道:“可是百姓的财富为何会增加这么多?”

薛向道:“根据我们的调查,主要是因为百姓赚钱的积极性得到增加。近三十年来,我朝二等富户的人数一直在减少,但今年却增加不少。

就是因为现在百姓敢去挣更多的钱,虽然田里的收获并未增加,但是百姓还会去种植葡萄、青菜和养鸡养鸭,甚至于去作坊干活,所以百姓的财富普遍都在增长。

而其中财富增长最快的就是商人,朝廷改发货币,商人是最为受益的,光凭这一点,他们的财富增长就不止一倍。”

之前财富的增长,是在于人人都得交税,光这一点增长,就维持了好几年,可见之前逃税漏税多么严重。

但今年都还未查税,增长点完全在于制度的优化,节省损耗,以及百姓赚钱的积极性。

但是里面有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百姓之前为什么不敢去赚钱,为什么富户会年年在减少。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

赵顼跳过这个令人尴尬的话题,又问道:“三司使对于明年钱币的发放有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