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一章 势不可挡(第6/6页)

到时国家将会面临信誉破产和财政破产的残酷抉择。

此文章一发,顿时引发巨大的热议,也赢得很多读书人的支持。

张家。

“你跟苏子瞻有过节吗?”

许遵问道。

张斐道:“没有啊!”

许遵道:“那他为何要写这篇文章?”

张斐讪讪道:“我也不大清楚,或许是他真的担忧着纸币吧?”

许遵皱眉道:“那你打算如何应对?”

旁边的许芷倩道:“这回苏先生可真是有些不自量力,在这方面,还没有谁能赢过张三的。”

张斐笑道:“我才不会跟他去凑这热闹,他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我已经让李四去一趟马家,让马家在利息方面,稍稍抬高钱币价格,只要钱荒加剧,说得再对也没有用。”

正说着,王安石突然兴致匆匆跑来。

“仲途也在家啊!”

“王相公有何事?”许遵好奇道。

王安石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道:“你们可有看过苏轼的文章?”

许遵点点头道:“我们方才还在讨论此事。”

王安石立刻拿出一篇文章来,“我这也写了一篇,来反驳他。”

张斐道:“王学士,咱们不需要理会他,只要稍稍抬高钱币的价格,就能够让他的文章被忽略掉。”

王安石道:“可不行,他这分明就是挑衅,咱们必须回击,否则的话,显得咱们底气不足。”

他气恼苏轼已久,这回非得给他一点教训。

张斐无奈接过来一看,“王学士虽然反驳的有理有据,但如果是要针对苏检察长,这力度还不够,打不到他的痛处。”

这力度还不够?王安石虚心请教道:“你有何高策?”

张斐道:“苏子由在陕西平步青云,享誉西北,而相比起来,苏先生就稍微差一点,但是河中府是最早大规模发盐钞的,而苏子由选择的应对之策,是履行检察院的职责,捍卫百姓的权益,因为他知道纸币有利有弊,而这就是兄弟二人的差距。

这就是如果真想伤害苏先生的话……!”

王安石听得毛骨悚然,“你这一招可真够狠……精妙,很精妙,就这么写,咱们这回非得好好气他一番,那厮嘴上从不饶人,这回可得好好教训他一番”

许遵和许芷倩悄默默瞪了张斐一眼,你这也太毒了一点,人家苏轼好歹也据理以争,你竟然拿苏辙出来说事。

掌握精髓的王安石,是迫不及待,就在张家,很快就写了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一发布,苏轼差点没有气晕过去啊!

首先,文章承认苏轼说得一切弊端,其次,又讲述河中府是如何成功的,从而分析官府应对纸币的办法,如何避免那些弊端。

最后,夸奖苏辙,表示苏辙非常清楚纸币的利弊,盐钞在河中府的成功,苏辙是功不可没,也难怪苏辙能够享誉西北。

只字未提苏轼。

但潜在的意思,兄弟二人同为检察长,面对同一件事,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或许这就是青楼检察院的原因吧。

立法会。

富弼、文彦博还都有些同情苏轼,这文章写得确实够毒,直接打到苏轼的死穴上面。

苏轼也不好去反驳,因为挡在前面的可是苏辙啊!

苏辙虽然在跟他的来信中,表达对纸币的担忧,但在河中府,并没有坚决反对盐钞,只是对盐钞斤斤计较,一点疏漏,他都会找上门,要求官府整改。

唯独司马光还在落井下石,“唉……这张三也真是卑鄙,竟然拿子由说事,胜之不武啊!”

他这一说,大家都笑了。

因为苏轼出了名的嘴毒,就爱讽刺他人,司马光就经常被他讽刺,这必须落井下石。

苏轼嘴硬道:“我说得纸币,他说得是我,实乃本末倒置,算不得他赢。”

吕公著笑道:“你那篇文章一写,马家就立刻抬高钱币的价值,如今拿钱币去买家还利息,就是比拿绢布要便宜的多,这导致钱币的价值再度上涨,钱荒进一步加剧,现在更多人在呼吁朝廷赶紧发放纸币。”

苏轼顿时抑郁了。

富弼笑道:“子瞻呀!你这回输就输在,你没有想到一个更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