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四章 错不在我(第4/5页)

王安石则是将脸偏到一边去,斜目以对,好似说,咱们等着瞧。

在场很多官员,盯着赵抃,你虽然年纪不小,但平时落槌很快,也有力,今儿是没带木槌来吗?

赵抃故作看不见,等到他们骂了好一会儿,才敲槌道:“肃静!肃静!”

声音不大。

又骂得片刻,才渐渐安静下来。

庭长也会有自己的小心思的。

张斐倒也没有跟赵抃去计较,又向李硕问道:“当时发运使是以什么理由,让你们折算比市价高出一倍的价钱。”

李硕道:“他们是说,附近都欠收,要去很远的地方买米,这运费全都算在咱们身上。”

张斐又问道:“那你们可否花四十五钱买米交税?”

“不行。”

李硕道:“只能用钱交税。”

“多谢!”

张斐扬起一份账目来,“大庭长,这是我们调查所知,去年芜湖县的情况,正如这位李大哥所言,当时发运司的确是以每斗九十文钱的价格进行折算,而当时芜湖县的米价的确也是四十五文钱。”

“呈上!”

待账目呈上后,赵抃仔细看罢,“如此看来,御史台并没有诬陷发运使,发运司的确存在非法赋敛的现象。”

张斐看向薛向,“不知发运使对此有何解释?”

薛向道:“首先,我并不知道当时芜湖县的情况,也是近日才知道。其次,这种行为是我们发运司所不允许的,我们的折算,一般是根据大米丰收地区的价格进行征收。”

“发运使,稍等一下。”

赵抃突然制止薛向,然后说道:“本庭长有一个疑惑,你们发运司可有明文规定这一点?所有的折算,都以丰收地区的价格来算?”

薛向摇摇头道:“没有具体说,但是均输法条例解释里面有包含这一层意思,我们之所以在丰收的地区收货物,在欠收的地方收钱,就是为求减轻百姓的负担,如果以欠收地区米价来算,岂不是多此一举。”

赵抃问道:“既然是这般考虑的,那为什么不写清楚,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异议。”

薛向回答道:“因为这无法写清楚,首先,各地粮价是不同的,每日每月都在变化,其次,丰收的地区不止是一块地,粮价也是各有不同,有些地区即便丰收,粮价依旧是居高不下。

但是我们会及时各地价格统计起来,又分发给各地发运司,让他们去调整征税计划。”

这回不禁是司马光,就连富弼、韩琦都是直摇头,这个理由就太难令人信服。

你既然规定不了,那你就别这么干,你没有明确规定,那不就是让人有机可乘吗。

就连赵顼都是轻微地摇摇头。

在坐的革新派官员,也变得是忧心忡忡,这理由站不住脚啊!

赵抃点到即止,又向张斐道:“真是抱歉,本庭长只是好奇问一句,张检控,你可以继续询问了。”

“没事,大庭长正好问了我想问的。”

张斐对此只是微微一笑,并不在意,又向薛向道:“薛发运使,你对芜湖县这种情况怎么看?”

薛向道:“我绝不会赞成这么做,因为这有违变法的理念,王相公的变法理念是富国富民,如果我事先知道,那我一定会严惩芜湖县发运司的官吏。”

张斐问道:“你是否有证据,证明你所说的话。”

“有!”

薛向道:“自从我出任发运司以来,我是四处巡视,走遍东南六路,不敢有丝毫怠慢,而我去过的州县,当地发运司都是以丰收地区的米价进行折算,至少都是当地米价的三分一,更有直接减少一半的情况,是大大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

张斐点点头,又看向周正,周正立刻捧起一摞厚厚的证据,站起身来,又见张斐手指那些证据,言道:“这里是薛发运使近几年去往各地巡视的公文证明,以及当时当地征税的具体账目。都足以证明薛发运使方才所言,句句属实。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他一直在执行新法的理念,就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国库因此节省支出,同时减轻百姓的负担。”

赵抃道:“呈上。”

王安石立刻是扬眉吐气地瞪向司马光,这既是被你们认为的小人、恶人,你们才是小人。

证据呈上之后,赵抃也看不完,只是分给下面的助审官看。而张斐又继续问道:“但是薛发运使,你统管着东南六路,出现非法赋敛的情况,你认为自己有没有责任吗?”

这一句话,问出大家心里都想问的,包括革新派的官员,这种情况可不是假的,确实发生了呀,没得辩啊!

薛向斩却是钉截铁地回答道:“我没有一丝责任。”

此话一出,别说司马光他们,就连王安石都被吓到了,这回答的好像是有些不要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