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三章 各行其是(第3/5页)

侯、刘二人皆是不语。

那怎么办?

他们只能是提供技术建议,拍板还得是吕惠卿这位新上任的河北转运使。

吕惠卿又道:“看来为今之计,只能做两手准备。东流河道以监视、巩固程都监留下的河防工事,主要目的是避免更多百姓因水患丧命,这样能够减轻舆论的压力。

同时依从刘副院长的想法,集中人力加固北流河道,倘若东流再决堤,河水还是选择北流,那我们就顺势改为北流河道。”

侯叔献、刘彝同时点点头。

吕惠卿从来就反对王安石大张旗鼓治水,在他看来,这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他来到这里,主要就是弥补当初的一些错误,以及撇清这个责任,最终将河防交给水利学府,他就及时脱身。

……

相比起还处于动荡中的河北地区,京东东路,已经慢慢恢复往日的安宁,青州是因为债务重组和事业法,使得财政增加,负担变轻,日子越国越滋润。

而齐州等地,则是因为提举常平司往外面撒币,兴水利工程,百姓有了活干,而且土地得到灌溉,自然也不会去抱怨。

而近日,苏轼也来到青州,主要是修复青州与齐州的关系,因为之前两法竞争,导致青州完全与其它州县断绝联系。

但青州到底是京东东路省府,而目前公检法完全在京东东路铺开,得赶紧建设好公检法的层级关系。

另一方面,苏轼也是来拜访欧阳修的。

欧阳修对苏轼、苏辙可都有提拔的恩情,关键他们的政治理念也非常像似。

中午时分。

范纯仁请苏轼来到检察院边上的一家酒楼。

刚刚入得酒楼,就见里面的客人是人手一张邸报,看得是津津有味。

范纯仁赶忙问道:“又出新邸报了吗?”

那掌柜道:“新鲜出炉的,东南均输案,再生变数,公检法终于介入。”

如今青州事业官署,就属邸报院是吸金利器,京城那边一有动静,邸报院就马上刊登文章,关于均输案,已经快被检察院给弄成连续剧了,这一个消息,他们还分两张报纸发。

但没有办法,由于官府垄断着消息,回回就是大卖,如今很多官员都后悔选择学院,没有选择邸报院。

“是吗?”

范纯仁忙道:“快给我拿一份来。”

那掌柜讪讪道:“都已经发出去了。”

范纯仁皱眉道:“真是岂有此理,邸报院的邸报竟然是先发酒楼,而不发我们官署。”

苏轼笑道:“人家酒楼可是花钱订的,当然优先,他们事业官署,图得不就是挣钱么。”

范纯仁虽然不耻这么做,但想想事业法为青州解决冗官之重,要不挣钱的话,那些官员不又得回来吃俸禄。

那掌柜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但是心里倒是爽歪歪。

其实这是沈括要求晏几道这么干的,官员是读物的消费主力,如果先发官署的话,那官员没有必要上酒楼去看了,如果先发酒楼,就能迫使官员去酒楼消费,这邸报价格就能够提高。

过得一会儿,终于有人交还邸报,那掌柜立刻将邸报给苏轼、范纯仁送去。

“东南均输案,再生变数,公检法终于介入?”

苏轼手拿邸报,偏头看向掌柜的,“你方才说得就是这标题啊!”

“是啊!”那掌柜直点头,眼中有些疑惑,这很奇怪吗?

“没事了!你先去忙吧。”

“那小人就先去忙了。”

等到那掌柜走后,苏轼笑道:“这个晏几道可真是深得张三的真传,舍弃他们晏家的文采,光靠这噱头去博人眼球。”

以前的邸报,都是那种非常传统的通告,如今的邸报,更具有娱乐化,分析得也非常透彻,百姓可就爱这个。

虽然这有违传统,但是挣钱吗,不寒碜。

“这可不是噱头!”

范纯仁放下邸报来,“真的就如你所料,王介甫果真利用检察院进行起诉。看来你那封信,并没有及时送到京城。”

原来苏轼在得知此事后,便立刻想到,王安石可能会从检察院进行起诉,于是赶紧书信司马光,让他防着这一招,但可惜他用的不是官府快马,因为这属于私信。

苏轼却也不在意,笑道:“即便及时送到也可能阻止不了,到底公检法是讲证据的,既然检察院敢接下这官司,就证明他们手中是有确凿的证据。他们错就错在,不该最初选择御史台。

而应该先选择公检法,将御史台视为后手,利用御史台去监督公检法,那样的话,就不会这般被动。”

范纯仁道:“我认为最好的解决之法,就是御史台也通过检察院进行起诉,到底御史台的审理制度,是远不及公检法公平、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