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章 反其道而行(第3/4页)

“王相公,这官家迟迟未有做决定,是不是信了他们的话?”邓绾深表担忧道。

王安石沉默少许,道:“官家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但官家绝不会被他们轻易欺骗,京城粮仓里面的粮食,又不是假的。

那薛向殚精竭虑,充盈国库,改善财政,倘若官家只因几个百姓所言,就惩罚薛向,那么将来谁还敢为官家分忧。

今晚我再去劝劝官家,让官家早下决断。”

语气中充斥这一丝担忧,皇帝没有直接倒向他,尤其是最开始,让文彦博来主审此案,确实令他有些不爽。

较之以往,这支持力度,显然减轻不少。

邓绾沉吟少许,“王相公,下官这里倒是有一计,可能能够打消官家的疑虑,同时令对面内讧。”

王安石忙问道:“你有何计,快快说来。”

邓绾道:“那司法改革是出自司马相公之手,且以公平公正著称,以往每件案件,他们都希望交给公检法处理,而不是交给御史台,可偏偏此案,他们主张由御史台来审理。

我们可以以此为由,认定他们之所以不敢让公检法来审此案,那是因为他们就是要在罗织越狱,栽赃嫁祸。”

王安石想了想,突然皱眉道:“可如果他们答应将此案移交给公检法呢?”

“不可能!”

邓绾道:“首先,御史台就不会答应,要是审到一半,就移交给公检法,这说明御史台并不公正,而且他们要低公检法一头。

其次,公检法只是审理具体案件,但他们显然是想以此来攻击王相公,而且他们多数人都认为张三会偏向王相公。

最后,他们中间,有少部分是支持公检法的,如富公、赵相公、许检察长等等,只要我们这么说,这些人必然也会建议移交给公检法,这必然会分化他们。

只要他们出现争议,王相公再去劝说官家,此事可成矣。”

王安石听得眼中一亮,是连连点头,“此计不错,此计不错,就按你说得去办。”

“下官绝不会令王相公失望的。”

由于吕惠卿不在,邓绾往这里跑得很勤,毕竟马上就有一波很大的人事变动,他也希望把握住这个机会,得到一个升迁的机会。

……

得到王安石点头后,邓绾立刻就组织人马,开始借对方有意避开公检法,弹劾御史台栽赃嫁祸,诬陷忠良。

这一招果然打了保守派一个措手不及。

因为谁都知道革新派中绝大多数人都对公检法是恨之入骨,他们就是因为公检法,才加入革新派的,所以文彦博也没有想到,对方竟然找出这么一个理由来攻击他们。

当即是严词驳斥。

谁有意避开公检法,你们都是在瞎说八道,如这种关于官府腐败问题的案件,且又是御史台先调查出来的,这理应交给御史台。

话说回来,凭什么交给公检法啊!

邓绾他们也是据理以争,要这么说,以前很多案子,都不应该交给公检法,而应该交给御史台,你们以前怎么又不这么说。

要想让人心服口服,你们就交给公检法公开审理,御史台偷偷摸摸的,见不得光,谁知道里面有没有猫腻,咱就是不服。

还别说,这个理由还真给予曾公亮他们拖延的机会,曾公亮就借此劝说文彦博,要不,就交给公检法,亦或者,咱们也公开再审理一次。

同时,还真引发了保守派内部的争议,保守派内部到底有部分人是真的认同公检法制度。

他们觉得公检法执行的这么好,处理了很多复杂的案件,也令人心服口服,同时还避免了内耗,交给公检法来审,比御史台更好。

台谏官员听到这话,可就不乐意,你什么意思,我御史台不如公检法?

谁要这么说,他们就认为对方是跟王安石一边的。

弄得保守派内部是很伤和气啊!

宰相们不得不出面,来解决内部问题。

政事堂。

“既然对面不服,那不如就交给公检法来审理,让他们心服口服,如此拖下去,也不是个事啊!”

赵抃言道。

“倘若这么做,那将置御史台于何地?”

文彦博当即驳斥道:“就算我答应,台谏的其他官员也不会答应的。”

赵抃直接看向司马光,“君实,你难道就没话说吗?”

司法改革是你搞出来,你自己都不支持,那这公检法岂不是会成笑话。

富弼也看向司马光。

司马光很是为难地瞧了眼赵抃,沉默少许,才开口道:“我也觉得此案不适合公检法来审理,因为公检法只能判定,那些涉事官员是否违法,而无法去追究元凶的责任,他们可以让那些小官小吏出来顶罪,而由御史台来审的话,可以追根溯源,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