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章 听证会(六)(第4/4页)

张斐点点头,又道:“如今朝廷疏通二股河,引水东流,馆陶县可免于水患,并且百姓可获良田。”

罗坚直摇头道:“我认为这反而更危险。”

张斐问道:“这又是为何?”

罗坚道:“我家就住在新河道边上,其实新河道行水数年,都已经趋于稳定,只是朝廷一直都放任河水自行,未有加固新河道的堤坝,这才显得河道不稳,只要修固新河道的堤坝,之前那几场水患,都不会伤及太多百姓。

如今将水截往东去,使得馆陶县的新河道又遭破坏,一旦洪水重返,只怕谁也不能幸免。”

张斐道:“所以你认为,回河东流是做不到的?”

罗坚点点头,道:“只要天老爷心情不好,好多下几场雨,那边河道承受不住,这水还是会往这边来的。”

“多谢罗叔出席。”

这罗坚下去之后,检察院又立刻传上一位名叫李拓的证人。

张斐是不厌其烦地询问他是哪里人,又是从事何事。

“下官乃是滑州人士,在修河司担任公事。”

“不知李公事担任此职位多久,平时又负责什么?”

“大概十五年,平时负责清理河道淤沙。”李拓回答道。

张斐问道:“那你可有参与近年来的河北河防工事?”

李拓点点头,“有的。”

张斐问道:“对此你怎么看?”

李拓道:“下官并不看好。”

“为何?”

“因为自古以来,故道难复,其因就在于河水若另择它道,多半就是因为下游淤泥太多,致上流决口。若要解决问题,那也应该去下游清淤,而非上游分流河道,而且这可能会适得其反,根据我多年经验,这水流缓就淤淀。

如今北流水势渐缓,就能看到河道上积淀淤泥,出现壅塞,朝廷应该赶紧清除北流淤泥,否则的话,将覆水难收。”

“依你多年的经验来看,这淤泥该如何清理?”张斐问道。

李拓道:“最好的办法,就是持之以恒的维护,不可懈怠,我朝水患之所以恁地频繁,就是在于唐末乱世,河道疏于治理,同时遭到严重的破坏,应该加固两岸堤坝,栽种树木,及时清淤,不求消灭水患,但求能够减轻水患。”

堂中赵顼听得是频频点头,一个公事的话,都比那些大臣顺耳多了,唐末乱世,河道几乎走遭受破坏,导致水患不断,我们老赵家是来收拾残局,可不是老赵家导致的。

李拓下去之后,张斐又连传数人出庭作证。

无一例外,全都是小吏小卒,但都是在河防建设中担任一些技术官吏,且至少都有十年以上的经验。

但跟他们的供词,就无一人认为回河东流是能够成功的,全都认为,北流是大势所趋。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们技术官吏,政治跟技术是两回事,政治是有目的性的,不单单是治水,但在技术方面,只有做得到和做不到。

之后,张斐终于将文彦博给请上来。

众人不禁又打起精神来,这是有套路的,到底文彦博也是东流派,只不过他跟司马光一道的,建议缓行,慢慢治理,不能急于一时。

前面那些小兵小卒,都认为东流行不通,这时候请文彦博上来,自然是给他们一个反驳的机会。

张斐问道:“文公乃是三朝元老,应该是熟知此事的因由,不知文公对此有何看法?”

文彦博沉默良久,深吸一口气,淡淡道:“老夫对此并无太多看法。”

不少官员是大吃一惊。

文彦博久经官场,口才非凡,怎会……怎会没有看法?

吕惠卿就震惊道:“怎么会这样?”

王安石咬牙切齿道:“我们都被那小子给戏弄了。”

“呵呵!”韩琦低着头,用宽袖遮住脸,隐隐见到他双肩正在急速抖动着。

身旁的富弼,听到他那得意的小声,也是颇为无奈地摇摇头,心想,这小子总是能够出奇制胜啊!

张斐故作诧异道:“一点看法都没有吗?”

文彦博双目一瞪,“没有。”同时眼神警告张斐,你小子适可而止。

张斐心领神会,“那……那有劳文公了。”

文彦博当即起身回到座位上。

张斐目光又往司马光等人看去,而后者纷纷将脸撇到一边。

无奈的张斐又瞧了天色,见已经是夕阳西下,于是带着一丝疲态道:“今日听证会就到此为止,我们检察院会根据今日的问供,来判定是否能够对程都监和程副使提起诉讼,如若我们觉得证据不够,同时又有人可以提供新得证据,我们将会再举办一场听证会。”

王巩站起身来,表达对各位的答谢,然后正式宣布,听证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