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第8/8页)

众人一时茫然,却见那些蝴蝶竟又飞回来了,还没飞进村寨,竟然纷纷坠地,便如一大片桃花的花瓣,风没了,就飘落了去。

道容道:“那些蝴蝶……难道是死了?!”

裴明淮再一低头,脚下那些刚才还在爬动的青蚕,一条条都已经僵在那里不动了。苦笑一声,道:“都死了。”

几人都是艺高胆大,虽然进来的时候便知道此地诡秘,处处戒备,但也并不觉得如何。此时见几百上千只蝴蝶纷纷坠地而死,才觉着有些寒意。裴明淮手已握在剑柄上,但四处仍然安静得很,也没见着半个人影。

“若说是有人先来了,也奇怪得很。”吴震道,“一来是此地五行之术厉害,二来……如果是一批人前来,总得留下蛛丝马迹。”

祝青宁道:“五行之术再厉害,江湖上奇人异事甚多,总有能破解的。至于吴大神捕的第二个问题,若是一队训练有素之人,要不留下痕迹,却也不难。”

吴震一向爱抬扛,但此时是一无心情,二来也觉祝青宁说的有理,并未反驳。祝青宁又道:“不论来的是谁,已经是来过了。若是明淮猜测无错,是此处獠人守着什么东西,我们不妨继续向前面走。”

吴震道:“前面便是山。”

祝青宁道:“正是。我看若有什么玄机,也就在面前的山上了。”

吴震嘀咕道:“那不就是要去碰壁了?”

本章知识点

为什么在《锁龙魂》里面,大家对于找“九鼎”这个事,都非常热衷呢?“九鼎”真有那个作用吗?

九鼎的政治意味,其实远比我们现今能感受到的强烈。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到底是禹铸九鼎还是启铸九鼎,九鼎上刻何物,究竟九鼎是一个还是九个,甚或九鼎是不是真的存在这些问题,只讨论九鼎的意识形态功能,否则任何一个问题至少都得写篇论文来说明。

毫无疑问,九鼎象征王权,象征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帝王有了九鼎,才能证明自身和自己的政权天命神授,得到人民信服。值得注意的是,九鼎并非由一朝独享,而是会进行传承,由有德的君主受之。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九鼎为诸国相争,这方面的文献记载不少,这里不再详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九鼎是与“德”相连的,有德才能享天命,得天下,若德衰,则鼎就会由别的政权承袭。“五德观”不止是金木水火土五德依次更替那么简单,是一个客观辨证的哲学命题(对不起还是无法展开论述……)

而当秦始皇并未得到九鼎却又必须以拥有九鼎来证明自己天命所归的时候,秦始皇进行了一次政治象征载体的转换:以传国玉玺来代九鼎。事实上,传国玺上所刻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比起九鼎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更直接和强烈,但相应的,谶讳的含义也更明显,缺乏九鼎原本更深刻的天命或是天道观。这是一个政治符号的再创造,但并不意味着九鼎所含的政治意义已经消失,正相反,帝王对此的渴望只能是更强烈,历代帝王多有重铸九鼎的事,如武则天和宋徽宗。

回到《九宫夜谭》的时代。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因为特殊的历史环境,诸政权对于正统的渴求已经到了极点,都希望能得到正统的地位。南朝有传国玉玺,因此自认正统,嘲笑北朝为魏虏(魏收后来在《魏书》里面喷南朝是“岛夷”,可以一窥那个年代对“正统”和“合法性”的认知)。在《锁龙魂》里面,不管是北魏皇帝还是别的十六国政权皇室中人,对九鼎不顾代价求之,决不是夸大其辞。事实上还是写得过轻了,九鼎绝对值得举国之力开战,这不是我说的,是九鼎本身所代表的含义所决定的,好在九鼎自秦以后,再未现世……

九鼎既不见了,总不能去抢南朝的传国玉玺。魏孝文帝最后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全面改革吸收汉文化,迁都洛阳,“定鼎成周”“齐美殷商”。其改革框架是以周礼为基准并革新进行一系列具体措施,事实上他的思想来源总体而言还是来自儒家经典,并吸取历史经验针对北魏实际情况进行改良,即他本人诏书中的“宪章旧典”“式昭惟新”。

魏孝文帝的理解是真正到位的:鼎之轻重,在德不在鼎。他总体的改革方向还是修文德,行仁政。比起后代帝王重铸九鼎的做法,他的方式是更本质和深刻的,确实具有划时代的革新意义,以北魏最终分裂来批判他改革的结果是狭隘了。

《尚书·周书·君奭》: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

大家感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