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相望(第5/7页)

众人怔了怔。不知道皇帝这是什么打算。

武帝恳切道:“吴铄资历不足,朕意,让他去西京的曲阳营任职,军中历练。再者,西京乃大梁之门户,防务不能疏失,当然,萧将军若有更好的人选,也可以向朕推荐,朕求贤若渴。”

萧暥微微一诧,忽然发现这次回来,皇帝和半年前相比,似乎有很大的不同。

这一番话,不偏不倚,不仅‘知错就改’地把灞陵大营和北军的指挥权退回,又委婉提出让大臣们推荐的吴铄柳行等新人将领去西京带兵历练,两头都能兼顾。

萧暥隐约感觉到,皇帝努力在他和朝臣们的矛盾之中斡旋调和。青年帝王已开始懂得为君之道了。

此时萧暥手中并没有合适的人选去西京赴任,多年征战,袍泽故人都越来越少了。

皇帝见他答应,便道,“吴铄等人缺少带兵经验,朕想请将军派人协助曲阳营的训练。”

皇帝这话说得非常恳切。而西京是大梁门户,对于巩固大梁防务有利无害。

次日,萧暥便让瞿钢率一万锐士,随吴铄等一起前往西京。协同驻守的同时,帮助训练新军。

此后萧暥一直在府中养病。每天与药罐子打交道。

皇帝派绣衣使来探望过他好多次,都被云越以去营地巡视,京郊打猎,或者干脆一句军务繁忙给顶了回去。

萧暥吩咐过,绝不能让人知道他的病势。

九月,广原岭匪患又起。萧暥早已无力再战。于是令瞿钢带兵出征。

皇帝则顺水推舟提出让吴铄为平叛的副将。正好沙场历练。战后吴铄升任骁骑将军,瞿钢则留在襄州训练当地的军队。皇帝开始培养新锐的将领的意图逐渐明显。

转眼又是半年,天气入冬,萧暥的病情渐沉,药用得越来越重,效果却越来越微。

好在九州平安无事,广原岭的山匪也算老实。朝中竟然也出奇地平静。

唯有一条消息让萧暥心中隐隐不安。

乌赫死了,北狄又出了一个彪悍的统治者,才十九岁的赫连因,年少骁勇,半年里兼并了五个部落,手下精锐骑兵十万骑。

但是他已经无力再战了。

这些游牧部落居无定所,在广袤的草原和沙漠中寻找他们的主力决战,都非常困难,而且打下北狄人的地盘是没有用处的,这些都是不可守之地,茫茫草原,无法耕种,不能驻军,等到大军撤退了,他们就又卷土重来。

所以历来中原王朝对待这些草原部落,只能是严防死守。

次年,皇帝提出了将西京铸造为一座军镇的想法,如此北狄入侵,西京则可以和大梁互为呼应。

萧暥觉得可行。调丙南等将领率数万锐士协助守护西京,训练军队,

很快到了年尾,又是一年的新春。

武帝在重置西京防务的时候,也重新了景阳宫。并减免税负来吸引百姓商贾重返西京。

既然要将西京建造成大梁的门户要塞,光有军队是不行的,要有居民住户,商户,以扩充后备。

在一年多的经营下来,西京城已重现当年的繁华。

城中人口数十万,商贾如流,财货充沛 军力雄厚。

武帝更是打算在新年之际,前往西京巡视,朝中的大臣也一同随行。

萧暥照例回答皇帝:臣不喜热闹,不去了。

正月,圣驾及众朝臣前往西京。大梁城骤然冷清了下来。

除夕夜,没有烟火,没有喧声,街上万籁俱寂。这回不但是将军府,整个大梁城都冷得像个冰窟。

皇帝似乎在隐约告诉他,既然你不喜欢热闹,那就让你冷静一下。

大年初一,武帝下令将西京改为盛京。成为西都,大梁为东都,两都并存。

皇帝仿佛是暗示,当年你说大梁城上元夜三天三夜的灯火,车如流水马如龙,骗一个孩子来大梁。如今你食言了。那么这大梁城,你自个儿呆着去!

大年初二,紧接着几道调令。大梁城的军营炸了锅。

陈英道,“主公,皇上下令,调我为盛京府的京兆府,即日赴任!”

程牧道:“主公,陛下调我去安阳任司马!”

武帝在西京建大司马府,统辖天下兵马,他手下的将领纷纷接到调令。

到此时,萧暥已经很清楚了。

这两年间,为防御北狄,加强西京的军备,萧暥手中的锐士营已经大半都调拨到外地驻防。

皇帝又借着训练新军,不动声色地一步步将他手中的兵权削去。

“主公,他们想分割锐士营,我们不走!”陈英抖着嗓子道。

“现在我们手中还有八万军队,就算是起兵,谁怕他!”

萧暥知道,他手下这些人,都是跟着他沙场百战归来的,只要他一道军令,刀山火海都不带眨眼,反了也就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