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新政(第2/3页)

如果说钱粮他可以再攒攒,但是人才……

谢映之道,“据说今年察举的名单已经出来了。”

大雍朝使用的是察举征辟。今年主持征辟的长使是杨拓。

杨拓的父亲是司空杨覆,主管人事任免,政令推行。

《庄武史录》上写,原主为了顺利迁都大梁,并迅速安定朝局,除了摄政的王氏族人以及党羽被他用手段拔除后,原来朝廷中的杨氏和吕氏则被迅速被提拔,取代了王氏的位置。

原主那么做用意明显,取得世家大族对他的支持,这杨吕两家获得了切实的好处,当然会支持他了。

所以这些年,雍州的人事任免,政令推行,都是杨家吕家两家挑头的高门世族在操作,最后把条陈交到皇帝那里朱批,其实就是让秦羽过一眼,秦羽是个武人,看一看差不多都给批了。至于他们捞了多少好处,夹带了多少门生故吏入朝为官,那根本不会过问。

如果不是这次的马球赛赌球和华毓楼,萧暥根本也不知道他们这是多有钱。

他暗中让曹璋查算了他们的出入,单是这杨家父子这几年捞的钱已经抵得上国库了。

他们的钱大抵来源于两处,卖官鬻爵和参与投资各种经营。

光是每年他们控制人事任免,工程建筑,甚至赈灾发饷中收受贪墨银两,以及从赌场,歌楼酒肆等各种幕后经营中收到的钱都加起来都足够国库用好几年了。

但是每次要兴兵,要征钱粮,他们是一个比一个穷,哭着喊着俸禄太低,封地又歉收,日子都过不下去。

这个朝廷是一滩浑水,不收拾收拾,他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后方和稳固的实力,怎么跟北宫达一战?

萧暥想了想,把自己准备了好几天的设想拿了出来。

谢映之微微抬眉,“科举?”

大雍朝历来征辟人才,注重家世出生,样貌仪表,品德操行,最后方是才干。

察举征辟说白了就是推荐。其中负责察举的官员可以捞的油水就多了,而花了大笔银钱获得任命为官的仕子,上任第一件事,要把花出去的钱挣回来。

萧暥道,“此次征辟,花银钱多的人就被排到页首,没钱的人排在末尾。如此察举,怎么获得有用之才?”

“所以主公打算,以考试来择优?”谢映之觉得有点意思了。

“我想请先生出题,以时局为论点,雍州有十六郡,每郡设一考场,任何参与考试的仕子,不问出身,不问来由,唯才是举。”

谢映之细细品味了他这句话,科举取仕,闻所未闻,这人越来越有趣了。

忽然一个点子让人措手不及。薄薄几页纸,就想撬动大雍朝几百年的征辟制。

别人薅他狐狸毛,他就拆别人墙角。

但是如果唯才是举真能成功推行,不但是雍州的人才,海内九州俊杰岂不是趋之若鹜?

同时还可以遏制那些高门贵族对朝廷事务的掌控,间接断了他们的财路。

但对萧暥来说,那就是人财双收,引进新锐的同时剔除了蛀虫腐肉,一举两得,短时间内就能提升到和北宫达相抗衡的实力。

谢映之已经看出某狐狸跃跃欲试的眼神。

谢映之想了想,“主公废察举改科举,必朝野震动,人心不稳。”

这是要搞大事情。

萧暥眨眨眼,“那我不废察举,把察举和开科并行。”

“哦?”谢映之又是微微一诧。

不动察举,暗戳戳把科举试着提上来。

“杨拓的名单我依旧用,但是这些人我不会按照他给出的排名授予官职,而让他们回本郡参与考试,按照成绩择优排名录用。”

谢映之明白他的意图了,循序渐进得来,把科考渗透在征辟的过程中,表面看只是改动了一个小环节。

温水煮青蛙。果然是某狐狸惯用的手法。

谢映之想了想道,“也可,但这件事最好报陛下,由陛下来改这个程序。”

萧暥立即明白了,这毕竟是大雍朝的祖制,他如果动手改,哪怕就是改一字,都是乱臣贼子图谋不轨,又要被天下人口诛笔伐了,可怜他拼命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一点口碑,得被砸碎一地。

但皇帝要改,没毛病。

可是这桓帝暗搓搓地屡屡给他使阴招,让他做事哈?

萧暥想了想,有了主意。

这无相死后,桓帝还能信任谁?

*** *** ***

萧暥登门拜访的时候,容绪正在清点府上新到的一批丝缎绢帛。都是盛京商会今年收到的最好的面料。

每一幅面料都是精工细织着千姿百态的小狐狸,抱松子的,咬尾巴的,搓爪子的,各种姿态,看得人忍俊不禁。

容绪心里盘算着,做两个枕头,一条锦被,一身袍服,多出来的面料还可以做个佩巾和钱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