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俘虏(第3/4页)

箭在弦上,他也不推脱,很爽利地拱手表示领命。

禄铮遂大喜,“来来,今日正好操演军队,前将军就随我一起登楼,检阅军阵!”

说罢他身子一让,做出延揽的手势。

阿迦罗也不客气,大步便走了过去。北小王栾祺率其他三人立即跟上。

*** *** ***

码头离开都昌城还有十几里路,道路修地很阔气,沿途还络绎不绝能看到往来运送货物和钱粮的牛车。

朱优靠在马车里,皱眉不解道,“按大雍军功爵制,前将军必须杀敌五千以上,或者拔城五座。那个小小的伍长只是力气大一点,就提拔到前将军,是不是太过了?”

沈先生淡淡道,“那人的力气,刺史也看到了,确实是神力。”

刺史这两个字微微让朱优心中一黯。

自从沈先生来后,朱优是如鱼得水,对他事事言听计从,他想要什么,都给他找得来,连库中珍藏了数十年价值连城的珍奇药材都送给他了,可此人就是不愿意认他为主公。言必称刺史,让朱优总觉得和沈先生只见隔阂着什么。

当然朱优也知道自己的斤两。

九州群雄角逐,天下有才之士,不是去投北宫达就是投魏西陵,就算那个乱臣贼子萧暥都有人去投。除此之外还有曹满,秦羽,虞策等等,哪个不是比自己有实力,他能坐稳襄州还是要看禄铮的脸色。

但是禄铮从来都不给他好脸色,对他向来是呼来喝去,日子过得实在是窝囊。

所以沈先生到底看上他哪一点,前来辅佐他,他到现在都没想明白。也许这样的世外高人,做事根本没有理由?

但是沈先生如此能人,又怎么可能久居他这里呢?

朱优想到这里,心中不由得七上八下,悄悄地看向沈先生。

沈先生正侧脸看着窗外,闲闲道,“刺史应该早做准备了。”

“准备什么?”朱优不解。

“禄铮今日大张旗鼓擢升一个伍长,此举的用意,刺史可知?”

朱优诚实地摇头。有时候他觉得沈先生跟他的对话,就像一个成年人教小孩说话。

“重甲武卒有严格的等级制,分为上中下三等,今日那士兵原本是运输钱粮的下等士卒,因为一身神力被禄铮看中,就擢升了前将军,这样越级的提升是禄铮借着这件事做一个表率。”

“什么表率?”朱优讷讷道。

“让全军看看,只要能打,他禄铮就不会吝惜爵位和赏赐。”

朱优深以为然地点头,又问,“但他为何要树这个表率?”

沈先生微笑,“怕是要打仗了吧。”

朱优骤然一惊,脸色惨变,“何以见得?”

他平生最怕的就是打仗。可偏偏身在这乱世里。

沈先生指了指车窗外,“这个季节,粮秣已在筹备中,除了备战,还能做什么。”

朱优赶紧问,“打哪里?”

沈先生道,“安阳城。”

朱优皱眉想了一会儿,不解问,“听说禄铮已经在北上的各个隘口设卡,不让百姓逃往安阳城了。”

沈先生目光疏冷,“安阳城的高郡守正在行屯田新政,只要开荒就能得到土地,还租借给百姓农具耕牛,田税却只收四成,百姓趋之若鹜,翻山越岭都要前往安阳城,光是道路设卡如何挡得住,襄州的人口和赋税今年怕是要减去三四成,纵然刺史不急,禄铮也要急了。他的重甲武卒,每月的耗费怕都不小。”

朱优叹了口气,黄龙城里置酒池肉林之事他也知晓,禄铮为了保留他军队的匪气和狼性,就是靠贪念欲望来激发士卒无穷的奋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但是如今,安阳城的新政让百姓纷纷前往投奔,襄州人口赋税一再减少,这就是釜底抽薪,绝了柴火。

“三天前,禄铮发了照会给安阳郡守高严,让他废除屯田,高郡守没有回复,这对禄铮来说就等于是宣战了。现在就看哪家先动手了。”

朱优听得战战兢兢,“那先生认为,如今我该怎么办?”

“战事一起,襄州的首府襄远城恐怕也不会安宁,刺史可以先把家眷、财物等移到安全之处。”

朱优连连点头,“对对,未雨绸缪,先生提点的是。先把后路留好。”然后他又忽然想起一件事,讷讷问,“先生如何知道禄铮照会了高严?”

连他都不知道禄铮给高严发了照会。这沈先生耳目通天吗?

沈先生轻拂衣袖,“我自有消息。”

*** *** ***

栾祺抬起头,望着高高的如绝壁峭立的十丈城墙,城外环绕着宽阔湍急的护城河,城墙上箭楼巍峨,每一个墙洞里都有阴森的箭孔,俨然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他们骑马穿过城门,栾祺忍不住悄悄测算了一下,这城墙居然有一个马身厚!所谓的金城汤池就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