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背锅(第2/3页)

“还有不到五千人。”杨干贞如实回答。

郑仁旻听了也不好过。

虽然杨氏吃瘪让他有些高兴,但衰弱成这个鸟样,却也不是什么好事。

一路行来,杨干贞几乎已经放弃了三阜城、旧嶲州(越嶲)、沙野城、可泉县、昆明县等城池,甚至连阳蓬岭都放弃了,全面退缩至会川都督府南部,打算依托经营多年的优势坚守。

但郑仁旻不太看好。

会川都督府的部落也是出兵大户!十万兵马、数万部落丁壮,起码有四万人是从这里抽调的。而他们又是损失最惨重的,几乎没跑回来几个人,不说家家户户带孝吧,那也是一战打光所有精锐,没个二十年缓不过气来——靠老头子和少年郎,能守得住会川都督府?

而一旦这里无法守住,夏兵就要直趋泸水关,强渡泸水(金沙江),冲到弄栋地区。

弄栋是南诏的一个节度使辖区,大长和国因之。

南诏时代,在要害位置设六节度使。

其一为永昌节度使,治永昌城(今保山),常备军万人,地方上还有乌蛮别种哀牢人相助,监视西爨,管理辖区(今德宏自治州及高黎贡山以西地区)内各个乱七八糟的部落。

其二为银生节度使,治银生城(今景东),管理哀牢山及澜沧江中下游至西双版纳一带的各部落,亦称开南节度使。

南诏攻克姚州后,将当地汉人及心向唐朝的部落尽数迁徙,主要去向就是永昌、银生二镇。

其三是剑川节度使,治铁桥城(今剑川),管理其西北方的诸多部落——这是一个防备吐蕃的边镇。

其四为拓东节度使,治鄯阐府(今昆明),管理东爨乌蛮等数十部落。

其五为丽水节度使,治丽水城(缅甸克钦邦境内),管理今腾冲以西及缅甸北部大片的部落。南诏侵略骠人诸国,所掠之人口,便发往丽水城淘金。

丽水镇也是防御吐蕃的军事重镇,盖因吐蕃的疆域相当广阔,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还有大片土地和人口,时常从这个方向进攻南诏,双方在后世缅甸境内交战,故重兵布防。

其六为弄栋节度使,治弄栋城(今姚安),管理后世楚雄州大部,即唐姚州旧地。因地处两京之间,如今的弄栋早已直管。

此为南诏时代的区划。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如今,情形又有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因南诏起自大理,昆明对他们而言是新征服的区域,因此早期设节度使。但当鄯阐府成为陪都后,如今的拓东节度使早已是加衔、美官,不再实际管理军民事务,名存实亡。

弄栋节度使与之类似。地处两京之间,在将当地汉人尽数迁往南方边塞之地后,又迁来了大量西爨部落,因此慢慢地也名存实亡了。出任此职的,不是宗室便是权臣。

简而言之,南诏时代,剑川、丽水二镇防备吐蕃,拓东、弄栋二镇防备唐朝。

如今防备北朝的主力是新设的东川镇,剑川节度使协防。

因吐蕃已崩,丽水镇没有了战斗任务,转而向南侵掠骠人诸国,将势力深入缅甸中部地区——南诏国君的“骠信”尊号便是明证。

南诏与大长和国一脉相承,实行府兵制,给军士授田。每年冬季,兵曹行文至各地,府兵自备器械、粮米、鱼干,集中操练,并挑选精锐成军,给予厚赏。军纪在前期较为严苛,战斗中若背上有伤,不问情由,立刻斩首,因此战斗力较为强悍。

当然,与唐朝一样,南诏的府兵制在频繁的战争中也慢慢崩溃了。

募兵开始出现,但没像唐朝那样全面转为雇佣兵,可能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已逐渐退化为耕战农兵的劣质、猴版府兵仍然占据了相当的规模,整体战斗力比起阁罗凤、异牟寻时代是有所下滑的。

郑仁旻作为国君,当然很清楚弄栋镇如今是个什么情况。

那些府兵会种田,但会打仗吗?没这个能力知道吧。况且能打的已经被抽调走了大半,丧失在了大渡河,如果会川都督府不守,弄栋镇也守不住。

而弄栋一丢,东、西二京就被隔断了,十分麻烦。

“东川镇可守?”郑仁旻问道。

“必须守。”杨干贞说道。

郑仁旻却有些不信。你他妈跑得那么快,如今告诉我要死守东川镇,鬼才信你!

“不如——”郑仁旻说道:“将财货、精兵尽数撤至弄栋镇,重新整顿,组建泸水防线……”

“骠信!”杨干贞有些惶恐:“弃地不守,恐大失军心、民心。”

郑仁旻沉默。

其实他也没什么信心。大渡河都守不住,泸水就一定守得住吗?自欺欺人罢了。

如今最重要的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