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加班!(第2/3页)

“三史科考试,《晋书》、《宋书》及南北朝史书、《隋书》等皆纳入考试,《唐书》尚未修撰完毕,暂先不考。”邵树德说道:“三百道墨义如故,另加策论五条。”

三史科考试的题目是三百道,数量惊人。且全是墨义,即你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要展开讲,考的其实是史书批注之类的内容。

邵树德看史书也喜欢写批注,但他不好意思把自己写的东西拿出来,毕竟是一家之言,而且诸多白话。过阵子可以让宫中才女们润色一番,然后出一本书。但纳入考试,还是算了吧。

他固然认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比其他人高,但毕竟一家之言,认真来讲,你真这么自信吗?况且这种行为本身也不合适,等于强行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别人,扼杀了其他思想,不好。

三史科的考生理论上可以担任地方父母官,但一般在史馆工作。不过史馆、弘文馆之类的机构,自己也培养史学生,并不全靠科举,选拔途径比较多。

说完三史科,还有明算科等。

“明算科考试,自唐末以来,应者寥寥。”赵光逢说道:“建极九年三月明算科考试,只录得一人。”

邵树德叹了口气。

明算科考试,其实主要是社会考生,即“野生”数学家。他们多是家传或师徒传承,教材有些落伍了,因为如今的明算科考试,加了很多几何内容,他们不会做也情有可原。

《几何》这本书曾经得过夏王赏,也是公开出版的,且各州都有数学博士授课,教材并不难见到。

社会上玩数学且敢来考科举的,一般都是家有余钱,有钱有闲那种,买书对他们不是问题,主要原因或许在于信息闭塞?

另外,州一级的数学生水平也有点差。或许所谓的数学博士自己也不太会,教出来的学生就更不行了。

整体水平差,这就导致了去年只录得一人,近三年只录得十人。

还好有三都国子监在。

与史馆、弘文馆自己开班培养史学生一样,三都国子监自己也培养数学生。如今大夏主要的数学生来源,就是这些官办学校。

国子监的学生来源主要是勋贵子弟以及荫庇得到的入学名额。

比如,某人立下战功了,斩将夺旗、破城先登、大败敌军等,厉害点的战功可以荫庇子弟当官,差一点也可以得到国子监入学名额,毕业了可以当个小官小吏。

荫官虽然比不上科举正途,但自己能力出色的话,也可以当上大官甚至宰相。

这是给武人的优惠政策,激励他们奋勇杀敌,封妻荫子。

官员来源多样化,不全靠科举,是自隋以来的定制。

邵树德深以为然。做什么事情都切忌垄断,他不打算改。

目前大夏的官员,与前唐差不多,有科举、有荫官、有经学、有国子监、有直授,来源还是比较多样化的。

科举改革之后,科举给了底层读书人机会。

荫官给了战场卖命的武人机会。

官学拉拢了勋贵世家,也部分拉拢了武人。

直授的对象就比较复杂了,有可能是战场立功的武人,也有可能是名气较大但考不上的文人,还有拉拢的蕃人酋豪等——其实都是统战需要。

整个问对一直持续到傍晚,进士、明法、明经、明算、三史、营建、医学、武举等科目甚至连乡贡进士、宾贡进士都谈了一遍,确定了改革的基调。

当然,作为诸科中当之无愧的明星,最耀眼的存在,进士科仍然是人们最关注的。一经推出,想必会在士人中间掀起无数波澜。

……

邵树德吃罢晚膳后,才从仆固承恩那里得到消息,于是来到了承恩殿。

皇后也在,白了他一眼之后,直接走了。

邵树德讪讪一笑,走到正在发呆的高氏身旁,轻轻搂入怀中。

高氏像遇到了什么可怕的事物一般,匆忙挣脱。

“慢点,别伤了孩儿。”邵树德忙道。

这句话仿佛有魔力,高氏的动作一下子变得轻柔了。

邵树德又把她搂入怀中,高氏颤抖了一下,没再挣扎。

“才四次,柔娘就怀上了……”邵树德轻搂着美人,在她耳边说道:“你既已经怀上了,掖庭那边就不必去了,在朕身边服侍吧。”

高氏又流下了眼泪,这是要被彻底霸占了。

邵树德轻拍着她的背,道:“你父、你兄、你弟,日后都有造化。我们的孩儿,也能富贵一世。”

高氏的眼泪稍止。事已至此,她能怎么办?

圣人其实给了她一个了不得的承诺,算是有良心的了。就是心中难受无比,往日恩爱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陛下在忽汗海畔采摘野花,亲手戴在她头上……但她却和别的男人有了孩子,想到此处,高氏的泪水又止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