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第4/4页)

其实这些都是前人,啊不,现在我是前人,这些都是后人的智慧。

赵不息心想,你萧何的确是名相,可后来几千年出了多少不下于你萧何的名臣,不照样没有想出好办法吗。

不过既然她知道,那肯定是要拿出来了,能让天下黔首吃饱饭的方法,自然是多多益善。

赵不息也站起身,浅笑着:“您的志向是做天下人的门客,为天下人谋利。我的志向是让天下人吃饱饭,而这大半年来我在沛县所作所为您都看在眼中。”

“如今,您可愿意接受我的招揽,做我赵不息的门客呢?”

萧何与赵不息四目相对,他们在彼此的眼中看到了同样的坚定。或许在这世上,毕生之愿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天下黔首的人很少,萧何是其中一个。

而恰好,赵不息是让萧何看到能让自己毕生所愿实现的那个人。

“萧何,愿为黑石子门客,任凭您差遣。”

萧何深深拜下。

赵不息亦是俯身长拜,“我得萧何,如鱼之得水也。还望萧何日后能相助与我,天下黔首的安定,就要靠您了。”

这番话一出来,萧何顿时感动极了,他没想到赵不息竟然如此器重他,甚至将她自己比作鱼,将他比作水。

于是萧何更加觉得自己选择的主君同自己乃是主客相得。

赵不息则心想,她怎么又说了一次如鱼得水啊,本来想着这次变一变说法的,也没来得及,下次再招揽门客的时候一定要换个说法。

吾之子房?不行,张良还没什么名气呢。吾之周公吧,周公这时候就很有名气了,下次再招揽大才,就拉着他手,含情脉脉“卿真乃吾之周公”。

或者换一换,不要如鱼得水了,如齐桓公得管仲也行……

不过有些事还是要问明白的。

赵不息紧紧握着萧何的手,努力挤出了两滴眼泪,制造出热泪盈眶的模样:“让天下太平、黔首生活安乐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其中的困难必然数不胜数,你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什么吗?”

是一个把工作都扔给你的主君,和大把大把的麻烦事。赵不息在心里补充,等到萧何到手以后,她就能过上如历史上的刘邦一样幸福的生活了,把根据地扔给萧何,没兵没粮了就伸手要。

这么一幻想,赵不息竟然有些迫不及待。

萧何脸上的表情十分平静,他认真的看着赵不息:“让天下人都能吃上饭,这是萧何的毕生所愿。我知道这是一件困难到哪怕我穷尽一生也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可我多做一点,就能多让一个黔首吃上饭。为了我的志向,我没有什么害怕的。”

萧何笑了笑,他的眼睛中盛满了决然。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萧何低声道。

他是这样告诉赵不息的,事实上,他在历史上也是这样做的。

刘邦在外打仗,萧何治理关中,他对待百姓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只要是刘邦开口,要兵要粮,萧何都能挤出来给他。

那是因为只要是萧何征兵征粮,整个关中的黔首都愿意献出家中的粮食,催促自家的子弟去应募。

在刘邦一统天下之后,萧何的威望甚至超过了刘邦,天下人都信任拥护他们的丞相,以至于萧何不得不听取门客的建议自污。

可就算是这样,萧何也因为向刘邦讨要上林苑让百姓耕作而被刘邦认为是积累威望,因此还被刘邦关入了牢狱之中。后来还是旁人说请,刘邦才将他放出来。

这样一个人很难让人不敬佩。

萧何来到赵府的时候心情是忐忑不安的,可当他离开赵府的时候,心情却是平静中又夹杂着一丝喜悦。

送萧何离开赵府的人依然是韩信,现在两个人的关系从陌生人变成了同事关系,自然也不想来的时候那么生疏了。

萧何和韩信搭了几句话,发现韩信谈吐不凡,也是颇有才华,忍不住赞叹。

“黑石人果然能知人善任,是能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啊。”

听到萧何夸奖赵不息,韩信冷冰冰的脸也略微松了松,他很赞同萧何的说法。

自家黑石子,当然是哪里都好了。

“等日后回了黑石,你才知道黑石子到底有多厉害呢。”韩信颇为自豪道。

“哦?”萧何也十分感兴趣。

于是二人说说笑笑,一路往萧何家的方向走去。

因着刚下过一场小雨,乌云都散尽了,夜幕中的月亮格外皎洁。

大概是历史的某些惯性,在历史上很欣赏韩信的萧何如今依然在和韩信聊了几句之后敏锐的发现了自己面前这个正处于变声期的小少年瘦削身体下的才华。

“萧何与韩信于夜语,为上闻之,上曰‘韩信月下送萧何’,说之乃笑。众人惑。”——《史记·萧何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