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第3/4页)

蜡烛在宁静的囚室内缓慢走向衰亡,可随着烛芯渐长,它引燃的光却愈发膨胀明亮。

“那就让我以替女学编纂校正书刊与寻觅集成古今书卷来恕罪吧。”

这一刻罗元珠清丽的面容在烛光当中竟有皎然的光亮,她眼中亦跳跃着火光,可这火光却不因生的希望,全然是愧痛的惭悲。

卓思衡并不评价这个选择,他公允道:“我会转告给圣上和大长公主殿下。”

“尽管二位尊上未必想听,但也请替我转达一份我今生都无法停止的忏悔。”罗元珠起身拜道。

卓思衡点点头,问道:“你要去往何处?”

“我的去处这件事我想请卓相帮忙。”

“你说。”

“不知道卓相可不可以允许我留在典狱了此残生?”

此言一出卓思衡也略有惊诧之意:“我以为你会想去到个安静的京郊寺庙去避世,这样编书和整理典籍也算清净。”

罗元珠黯然一笑道:“那样日子岂不太舒服了?我是罪人,罪人就该有罪人的样子。”

卓思衡明白她的用意,一时竟悲伤得不能言语。

“卓相是怕我占着典狱的位置么?”罗元珠似是宽慰他一般轻快道,“我倒不觉得典狱会差我这一间牢室。有你辅佐今上布政治世,天下何愁不能四海升平民安丰乐?而你坐镇百官之首,吏治必然海晏河清,这座典狱想来永远不必担忧有一天会人满为患。”

卓思衡凝视自己这位昔日同僚,心中似江海翻涌,只觉造化弄人命运又不依不饶,他们二人虽都怀有鸿鹄之志,各存所向,然而终究要在此一别,不得同路而行。他回忆起罗元珠爱读《晋书》,脑海中回想起第一次外放临别前她也送了自己一本。

史书内常在各人各传中收录有其人所作名篇,《晋书》内一首刘琨所写的《重赠卢谌》卓思衡每每读来都感慨万千。

然而纸上之字终不敌今日现实之境遇,罗元珠的困顿,恰似此诗当中“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一句。

似是感知到卓思衡的沉默是缘何,罗元珠此时倒已十分坦然,她笑道:“卓相,你是朝中唯一将我视为同僚之人,你亦是我所敬重和感激之人,我所为之事也实在对不起你将我与群臣等同的这份尊重。你无须因恻隐和悲悯为我感伤,我有今日全然是咎由自取。又怎配得上‘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这样的华美慨叹之句?”

罗元珠所言亦是《重赠卢谌》的诗句,卓思衡黯然回神,颔首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今后你多多保重。”

“天命使我至今日,今日往后,那便一切都依天命。”

言毕,罗元珠向卓思衡敛衽长拜。

……

自罗元珠的牢房离开,卓思衡跟随典狱司事官与他手中的提灯沿着长长的甬道而行,他心中百感交集,脚步和心情一般沉重,在他恍惚之际,却突然听到一声嘶哑犹如来自深渊般的呼唤。

“卓思衡……”

他停下脚步转过身去,司事官也察觉到异样,急忙提灯回步,朝卓思衡站下的牢门猛踢一脚怒道:“闭嘴!你也配叫卓相的名讳!”

看着狐假虎威的司事官,已是形容枯槁的郑镜堂反倒生出一丝睥睨,漠然道:“我叫他的名字也不止这一次了。”

司事官生怕惹到新相不悦,取下腰间的鞭子便要抽上去,谁知却被卓思衡冷声制止:“不必,我同他说两句话,你留下灯先出去,我一会儿跟上。”

司事官不敢抗命,将提灯暂挂到墙壁的铁钩上,行礼离开。

“卓相?当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你如今也配称相了。”

郑镜堂于牢栅内正襟危坐,仿佛此地是在衙门官堂而非囹圄牢狱。

“你如果要恭喜那就尽快,你自己也坐过这个位置,知道多忙的。”

对郑镜堂,卓思衡的耐心却是半点也无,言语和神情皆是冷漠至极。

“恭喜?你真以为这个位置这样轻松么?你一时从龙之功,就不怕伴君如伴虎么?”郑镜堂忽然笑出一声来,“历来权臣哪个是有好下场的,你想创世所未有,却不知自己已无路可退。我便是你的前车之鉴。”

“你不是。你只是一个野心失当的人,失去了一切,还将失去性命。你知道你为什么会输么?”卓思衡居高临下,站着看向牢栅内那张渐渐僵硬呈现怒意的脸,“因为你从来都德不配位。你凡事存私无公,与唐家沆瀣一气,为的是得到权势后为所欲为,却忘记圣贤之书里的教导,所以你才会有今日的结局,我与你是不一样的。”

“你自己阴暗诡诈无所不用其极,心中渴盼权力的企图何曾半点稍逊于我?你竟在此大放厥词什么圣贤?”郑镜堂怒极反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