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太湖之上伪鸿门宴(第3/6页)

主公这种人,以文人的标准看,该遗臭万年!

可怜的陈标不知道以后自己编纂的书籍都会增加自家老爹一个“二作”。

他现在连自己未来会编纂哪些书籍都没想过。

将领们的道德教材,一时半会儿还编不出来。朱元璋已经召集心腹文人们干完各自手头的活之后就回应天编书,只是不知道这群可怜的被压榨的文人什么时候才能把活干完。

比如刘基接到朱元璋问他能不能这个月回来的书信,“撕拉”一下把信撕成了两半,怒吼道“我就算真的是张良转世也不可能这个月踏平闽广!行军的时间都没这么快!主公你的脑子呢!”。

徐达差点笑岔气。

只是一个可怜的高级将领边缘人物、降将胡深忍不住捂住了耳朵。

我不想听主公的坏话,不想听。

章溢拍着老同僚的肩膀:“习惯就好。”

胡深捂着耳朵使劲摇头。不不不,我一点都不想习惯!

徐达再次差点笑岔气。

他再笑下去,恐怕会比原本历史上死的早,死因捧腹大笑坠马而亡,成为历史中的大乐子。

……

朱元璋作为明王、主公,一方势力首领,就像是后世的甲方一样,提出需求之后,就拍拍屁股做下一件事了,根本不管自己下属如何焦头烂额。

张士诚是个优柔寡断之人。

他明明与朱元璋已经达成了协议,并将廖永安从牢中放出来,送往别院休养,但一直没有下定决心用廖永安交换之前诸全州之战中被俘虏的将士。

知道朱元璋如约称“明王”,没有抢他的“吴王”称号,他的面子实在是有些挂不住了,才不继续拖拉,愿意与朱元璋在太湖当面商谈。

张士诚的势力范围的中心是平江(苏州)和杭州,太湖正好是他势力范围内;朱元璋的水军较弱;廖永安就是在太湖被俘虏……张士诚选择太湖这个地点,简直和鸿门宴差不多了,完全没给朱元璋面子,极其傲慢。

但以现在双方的实力,张士诚不是项羽,没有碾压朱元璋,倒是有被朱元璋碾压之势。他此番行为,让麾下谋士们颇为不满。

当朱元璋欣然接受这离谱的商谈地点,毫不畏惧地深入敌方领土后,张士诚麾下的谋士们就对张士诚更不满了。

张士诚如此挑衅,就像是一个心胸狭窄的跳梁小丑。对比朱元璋心胸气度,简直不堪入目。

准备在张士诚和朱元璋签订停战协定后就离去的施耳又忍不住醉酒哭了一场。

他甚至都懒得和张士诚分析这其中利弊了。因为张士诚自己挺得意的,好像自己又胜了朱元璋一筹。

廖永安得知此事后,若不是杨宪拦着他,他都气得想自裁了。

若不是他,主公怎会遭受如此屈辱!

且不说主公前往太湖签订停战协定,就说主公放弃了“吴王”的称号,就让廖永安难以忍受。

古代称王,有地盘的都会以所占领地盘命名称号。若是自创的称号,基本都是草莽出身,要么没地盘,要么没文化。

只有在称帝的时候,才会自创称号。

江、浙、广、闽皆是旧吴国所在地。主公已经几乎将旧吴国土地收入囊中,仅有浙西一小块还在张士诚手中。主公才是真正的吴王!

廖永安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根本不配朱元璋用这样的退让来换取!

他带着巢湖水军投靠朱元璋,但巢湖水军也不过万人罢了,和带着部族来投靠的邓愈差不多。何况巢湖水军并非他一人势力,还有部分军士是俞廷玉、俞通海父子的部族。

他的地位,只是因为朱元璋手下缺水军,才比其他投靠的将领稍稍高一些。

可巢湖水军有他弟弟,有俞通海,且这么多年已经完全变成了朱家军,不再是他廖家的部族。

他廖永安已经对巢湖水军没有任何用处,对朱元璋没有任何用处。朱元璋来救他,只是处于纯粹的感情因素。

廖永安恸哭不已。他在朱元璋麾下也没待多长时间,何德何能得朱元璋如此看重?

杨宪安慰:“你压力别太大,这些代价主公和陈公子都算过,不是什么大事。吴王算什么?主公现在是大明王,以后是大明的皇帝,一个称号,虚名而已。用虚名换你,主公和陈公子都认为很划算。”

廖永安仍旧不能释怀。

杨宪道:“你若心里难受,等回主公身边后,对主公和陈公子更好一些便是了。你还有几十年好活,几十年还还不了这恩情吗?”

廖永安立刻道:“我廖永安这条命就是主公和陈公子的!”

杨宪笑道:“那你还愁什么。不过你在外可别说你这条命是陈公子的,特别是别在陈公子面前说。”

廖永安擦干眼泪,道:“我明白。我只是对你说说心里话。我相信你不会对外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