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燕国反击战【终】(第5/6页)

外渠的逃兵听说燕军不肯妥协,他们又不敢继续待下去,于是就纷纷妥协了。

外渠也因为此事知道自己算是燕国外区,而且当地县令都可以直接管他们边境七十多万的少民。

与此同时北境歼灭的舆卫同盟军总共十六万三千人,其中十万人都是小国的同盟军,舆卫两国总共死了六万人。

这已经是不少的字数了。

九州园自二十年前打了六个月死的四十万人数外,二十年后,更是在三个月歼灭了十六万人,再加上之前的舆军,总共有二十三万人左右。

杨家军自此也开启了新燕军模式的训练,杨忠义将自己拥有二千五百防卫服的特兵开始训练起新式火器。

投入了整个半年。

又一年过去了,凰皋皇帝在位三年秋收再次一次获得了丰收,与此同时,容铮亲自指定克家城从此为燕国城池,克家城的舆人们一度担心自己的户籍。

而容铮却推出了燕国新户籍归类,将进行燕国上下第一次人口普查,而舆人则归类燕国户口舆族的户口,并且承认以燕法,侍奉燕国为母国的舆族户口为新燕人。

舆人们得知自己的祖籍地不用改,只是多了层燕国身份后,容铮直接得到了舆国边境归顺的所有民心。

至于北境三百里之后的舆卫两军士气纷纷低落起来,有舆军得知克家城的舆民已经归顺燕国,并且舆人身份保持不改,舆军们有的人大骂舆奸,有的人厌战了,心里则是想偷偷投靠这些舆人。

就在舆卫两军军心涣散,盘踞在境内腹地时,燕国天子在命令秋收后,她将缴获的税收投入了大量的修路建设,水利建设,最后的宣布的一件大事就是直接对舆国卫国两国进行开战,自凰皋皇帝第三年清明过后,燕军三十万人分散两股,拿着新式武器,还有次备武器也就是从舆国那缴纳的火器和大炮,开始朝舆国卫国进行全军压境。

使得原本共同抗燕的两国,再也不敢留在燕地边境纷纷回防,所有人都害怕老家被掏了。

再加上舆国和卫国哪怕在燕国运来土豆种植了,可不知道为何他们舆国和卫国种出来的土豆竟然又小,产量又低,虽说缓解了民间一些饥荒,但由于燕军在大军压境,舆国卫国各地开始强行征收民间的粮食,一颗土豆一粒米都没留通通上归国库作为支援前线军队军粮,想让军队击退燕军。

这种釜底抽薪的办法直接激怒了舆国卫国两地的民间。

民间揭竿而起,大肆起义,拉起了成千上万的民军,对两国的官府当地军队进行攻击,甚至两国各地出了一个王闯,和杨闯的民间英雄。

王闯身为舆国闯王号令十万农民起义军。而卫国的杨闯则是拉起了十五万的起义军,显然卫国百姓对自己的国主更为痛恨。

燕国内地的百姓们开始称起两位为闯王,他们倒是瞧了出好戏,还纷纷赞誉这两个闯王能为自己国家的百姓揭竿而起。

而燕民们却一点不想要这两个闯王在燕国诞生,闯王什么的,还是留给舆国和卫国吧。

最让燕民值得高兴的是,他们燕人第二次秋收居然比第一次秋收的收获还要更多,土豆也是从千吨变成了三千吨,粮食和其他农作物也相互在以二倍的量翻长。纺纱车也有原来的二万台变成了八万台,织布量甚至一度使得布的价格一低再低。

但这已经成为薄利多销的日常需求,所以布的消耗都能消耗一半织布,更别说还有一半卖给外国。

尤其是司农部的刘毅从容铮定下的创收扩收方针下,他开始探索提高产量的办法,看了各国的天工开物之类的农书,终于总结出了肥料的问题。

于是他首先对鱼塘淤泥池挖取了湖底泥进行晒干,再用普通的土施于浇灌,然后再用草木灰米田共进行调配,总算做出了一个基础版的肥料。

然后又升级通过家常的垃圾,果皮废材也不要的鸡鸭肉内脏什么的骨头碎骨,稻壳,蛋壳通通放在一起加水盖好,然后等它发酵熟了后再放上土,再扎紧堆等发酵到臭味散去后,一个有机肥制作办法就弄出来了。

刘毅将自己的办法上报后,容铮这才发现自己留下的人才已经发育到这种地步了。

甚至都不用自己在这方面入手,他就开发出来了。

随即,她奖励了刘毅一些金银,然后让人搜集全世界的农书送到刘毅家里去。

自此刘毅也在各地农书的钻研下,再实践下,整合了后世第一本全民农书,里面记载了将近七百种中外农作物,一度成为后世总结分析盛燕的资料通鉴书,这本全民农书在后来的百年内,一度给很多农业国家带来一笔又一笔的财富。

容铮也逐渐意识到,她这个皇室打赏的制度有些落后了,奖励金子功勋什么的,功勋是应该的,但钱财不可以随意奖赏,以免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