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完结章(第8/9页)

开口前,他想到程太师最后的提点,又稍作沉默,将対策做了调整。

短处与长处都同样明显,他就一起论,论如何找到官与民的平衡点。

官有多方考量,民就看着自家米缸。要解决问题,不是假大空的说道理,而是要把事情办到实处。

能以静河村村民前后精神面貌的対比,来凸显百姓的核心需求。

他们吃饱穿暖,就不会盯着别家的菜篮子,多余精力又可化作生产力。

再扩大到蔚县这个地界,以蜂窝煤还有藕粉为例。

这两样是利用本地就有的产物,有人愿意教、愿意分享,没人垄断经营,县老爷会维护秩序,各处都欣欣向荣。

没有因为做的人多了,就全部滞销卖不出去,是真正的努力就有收获。

吃饱穿暖,才会思考到住,不然都能将就。

这策题叶存山觉着自己也有优势在,因已经开口说过一次,再提显得他自傲自负,而寒门学子,本身就这点优势最为突出,対策完后,他便安静等发落。

等来的是一个与当前殿试策问无关的问题,“你这肤色,是天生的,还是晒的?”

叶存山有句话真没说错,山里汉子个个都是他这样。

打小下地干活满村野,有几个白皮?

晒成这样,又显得他干活多。

往前追溯,他几年没下地干活,太阳都少晒,所以答话依然是老实巴交的。

说从前晒多了,后来读几年书也没白回来。

这问题答完,他就能走。

出去时,天色已经入夜。

宫门外不让闲杂人等逗留,前面考完的人出去,简要说了今天有加试,晚出来都是正常的,也抵不住考生家人的担心。

夜里有宵禁,普通百姓不好出去。

不能太突出显眼,程家派了马车在附近等,没上前去询问搭话。

叶存山这次比程文浩早出来,到了正街,他听见熟悉的声音,回头看是大舅舅来接,忙迎了过去。

另一马车上,二舅舅也在。

前头的考生都支支吾吾,不说加试了什么,自家人能说说讲讲,听说加试还是策问,还细致到了某个点,二舅舅听着眼前就一黑。

程文浩跟程文瑞在家里受到的教育别无二致,但性格原因,一个天生慈悲,会去关心弱者,有怜悯之心,幼时随母施粥,都能问为什么不教他们煮粥的问题,要从根源解决,要他们吃饱后有力气去做别的,不要消磨意志,而不是每天只有一碗粥的盼头,日渐颓丧。

而程文浩不知民间疾苦,看见的是难民太多,要多派人手。赈灾是一方面,镇压又是另一方面,是“加码”式解决问题。

他从马车里下来,额上冷汗直冒,“大哥,文浩他……”

程砺锋扫他一眼,“慌什么?这题又不计分。”

不计分,可天子心里有杆秤!

程砺锋叫人送叶存山回去,他带二弟上车聊,“当年南下时,文瑞邀文浩同去,你怎么说的?”

说文浩还小,家里书都读不完,哪里就到了走万里路的时候,才不去吃那个苦头。

那年,文瑞文杰还有陆瑛都相继南下,出发时,为自家私事,回来时,都有各自的成长。

程砺锋是不主张把人架到高位读书的,读个皮子,不知里子。

再说,“他哪里就完了?”

程文浩有基础,家里仔细着教,他自己也好学,这题就算答得不尽人意,至多排名差点。

科举出来,有得是培养历练的机会。

另一头,叶存山到家。

云程跟存银都在门前张望,看见马车朝这里驶来,还往外踏出两步。

大舅舅叫人来传口信,说今日有加试,叫他们早点歇息,程家会有马车接人。

他们哪里睡得着?等叶存山下了马车,见他精神很好,双眸明亮,没有遭打击磋磨的样子,才都松了口气。

晚饭就圆圆吃了,云程跟存银都吃不下,迎他进屋后,又是端热水洗脸擦手,又是换下袍子穿常服,坐到桌边时,饭菜都已经重新热过。

叶存山说今天一切顺利,“答题都很顺溜。”

还给云程敬酒,“有道题,得你提点了。”

这就要详细说说,大家都爱听。

平枝姑姑他们都没早睡,这会儿都站堂屋里,眼巴巴望着他。

一听他说答题顺溜,都眼睛发亮。

详细说,就跟先生讲学似的。

试策题目,他的答题思路。

后来大家交卷的排队,又到殿内歇息等待,还有陡然面圣的惊讶。

今晚还配有好酒,是押宝赢来的,叶存山讲述时,时不时喝两口。

饭吃完,事儿也讲完了。

叶存山到这里,身上的担子才卸下。

因喝多,这一觉睡得比会试后还沉,早上都没睁眼,睡到快中午时,闻着饭香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