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藕花乡(第5/6页)

说完,老汉儿便跳下池塘,一个猛子扎下去,许久才浮上来,递给顾慈一个巴掌大的黑石匣子。

顾慈捧在手里,看着这拳头大的东西,心口都烫了起来,两人在这一刻心里终于可以断定,顾玄玉不是病死的,而是被人害死的。

他把真相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如果顾慈有幸活到长大,他不想叫儿子走许多弯路才能找到他。

如果顾慈活不下来,显而易见他们一家三口很快就会在黄泉团圆,没有人在乎的真相,一点儿也不重要。

顾慈听乡里人说这老头儿在这已经待了十年,看着老汉儿道:“若我也死了,阿公怎么办呢?”

他的腿这样不好,却没有搬到城里看病,顾慈很难想像,世上有这样肯为毫不相干的人等一辈子的人。

“我守的是我的心,跟你们没有相干,既然我答应了此事,有一点儿悔意叫我如何面对江湖好汉。”老汉儿笑道:“不外乎就是在这儿等一辈子,你一辈子不来,我也自有我的逍遥快活,我们江湖人做事只求一个痛快,这就是我的痛快。”

顾慈看着老汉儿的双腿,神色微动,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帮我爹。”

老汉儿便笑:“你爹是个豪侠,老头子今生闯荡武林,再没有见过一个跟他一般的人物。”

当年他还是个健全人,行走江湖全靠一双腿上硬功,但江湖人也不是神佛,那年大水,老汉儿被桥压在腿上,在水里一双脚都泡得稀烂,他知道自己的武功从此便废了,江湖再也没有自己的地位。

万念俱灰时,顾玄玉撑着船把他从烂泥里捞了出来,问他有什么心愿。

老汉儿漂泊一生,到老了却想死在乡里,迷迷糊糊中便报了家里的地址,江湖人从来不说自己的家和真名,但他自觉死期将至,便脱口而出。

顾玄玉听得清楚,便借了富商一匹瘦马,将昏昏欲睡的老汉儿驮在马上,走了八百里路,风餐露宿地将他送回了家。

路上还为他治病,这双腿上的最后一点儿肉,就是顾玄玉为他留下来的。

老汉儿被下人搀扶着,想请他回家吃杯热茶。

“这盏茶留待来日,家里还有人等我,再不回去她要急了。”顾玄玉笑着道,转身又翻上马。

老汉儿便给他备下了干粮,硬挺着送他。

顾玄玉在马背上看着他道:“你没了脚,还有手,哪条路不能走通武道?不过是重来一遍而已,世上最容易的路不就是重走老路么?你好好活着,我这就走了,将来有了妻儿,我们江湖再见。”

老汉迷迷糊糊地听着,渐渐也听了进去,从此在家便开始练手,只是他的手远远不如脚灵敏,怎么练也只是个寻常武夫,但老汉儿已经不会去寻死了。

他就这么活下来了,养好了身子后,他也娶妻生子,等到儿子能走了,老汉儿就想回姑苏再看一眼顾玄玉。

顾玄玉名满姑苏,他的住址很好找,老汉儿一进门就见顾玄玉抱着顾慈在门上刻线。

顾玄玉瞒得了别人,瞒不了他,他是江湖人,武功不在,但眼力还在,一下就看出顾玄玉已经是垂死之相。

这口茶两人终究没有吃上。

老汉儿想带他找遍名医,顾玉拒绝了,却托了他另外一件事。

老汉儿记得那睡梦中的八百里路,这一路不求回报,只是因为顾玄玉想送他回家,于是就送了他回家,老汉儿想也不想就答应下来。

没得几个月,便有走镖人送了顾玄玉的东西来,老汉儿从此便在常县住了下来,守着顾家的归人,这一守就是十年。

顾玄玉当时的脸和顾慈的脸渐渐重叠在了一起,当年是他问顾玄玉为什么,今天轮到顾玄玉的儿子问他为什么了。

老汉儿想起当日顾玄玉的话儿,笑:“哪有那么多为什么,想守就守了呗。”

顾慈对老汉儿长作了一揖,张知鱼怕他心神耗费太过,便将人带回了屋子,脱了上身给他扎针。

顾慈拿着巴掌大的盒子,开了几次锁都没把东西打开,张知鱼看着这个盒子道:“等回家让王牛来,他素来手巧一定可以打开。”

顾慈默默地点点头,将盒子放回了怀里,他归心似箭,坐上船就要跟老汉儿告辞,又道:“阿公不如带着阿婆来顾家,这份恩德,我无以为报,定将阿公阿婆视作至亲。”

老汉儿笑:“我有我的家,才不会认个野猢狲。”

顾慈有些失望。

老汉儿跳上他们的船,道:“当年你爹送我,如今我也送你们一程,这段路后咱们便两清了。”

顾慈不曾跟江湖人打过交道,见老汉儿果真不愿意再跟顾家有来往,便点了点头,摸着盒子,心道,诚然世上有许多坏人,但他和爹这一生遇见得最多的还是好人。

“小鱼,我真高兴我娘带我去南水县,遇见你们我才知道活着的滋味儿。”顾慈看着张知鱼道:“能活着,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