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孩子他娘,我又想你了(第3/5页)

而他的妻子也因此笑了,忙带着孩子们跑了来。

梦中的唐有山喊了后就开始爬上树摘树叶,他摘的很快,怕被别人抢去似的。

不知何时,坐在树荫下的唐有山醒了过来,且收起了笑容,然后就发现自己身边了无一人,妻子的笑容只萦绕在脑海,没出现在眼前,孩子们都没在。

唐有山这才意识到自己刚才是在做梦,然后起身往天津城走去,且摸了摸有些饿的肚子,他虽只是天津城一平民,但家里有米有肉,所以,他现在即便饿了,也没想再吃不好消化的树皮,且道:“还是三儿子造化大呀,熬了过来,不用再吃树皮草根,其他几个弟兄但凡是不饿死,也能读书吃皇粮,孩子他娘,我又想你啦。”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红日下,运送唐爱明等皇庄学子的内用官船在驶离天津城不久后,唐爱明等皇庄学子因待在船上无聊,便开始互相比起谁记得古诗词多来。

而因朱由校要求给这些学子的教的诗词以一些爱国与励志诗词为主,以激发大明少年之朝气与大气,而少选用温庭筠、李煜等闺怨婉约之作品,所以,这个时候,唐爱明等念出来的也就多为爱国豪迈之作。

朱由校知道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还没有多强烈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

很多人还遵循的是“入中华者则为中华主”这样的理念。

民0族主义与保家卫国意识还比较少。

不然,历史上满清入关也不会那么容易。

所以,朱由校在自己可以直接操控的皇庄内,实行新式教育时,就很注重培养这些学子们的国家与民族之意识。

而也因此,本来多被父母取名为狗蛋、大牛这些名字的平民孩子,在皇庄接受新式教育后,受此影响,也纷纷开始改名为爱民、爱国、爱华之类的名,甚至叫同一名的在一个皇庄屯都是好几十个。

唐爱明很开心地和自己的同窗们朗声喊着这些豪迈而又格局颇高的诗词,和其他少年一样,浑然忘记了多年前,他们还只是饥寒交迫的小饿殍而已。

而整个船上也因此显得很有生机。

……

不过,此时,旁边一艘官船上的一名着红妆、涂胭脂、簪花佩香袋的士子则因听到他们这些诗词而感到不屑。

这士子名唤戴以慧,乃是一名中举没多久的举子,如今和几个同窗一起,准备进京入国子监当举监。

而因此,这戴以慧此时就摇着折扇对自己一同窗费照说道:“听闻这些皆是陛下在皇庄培养的学子,怎么就只会念几句没啥涵养的诗词,毫无才情,只怕连时文也不会做吧。”

这费照讥笑道:“他们能懂什么时文,其学问只怕还比不上我的书童!”

“此言没错,一群泥腿子出身的草芥之后而已,不过是被几个内宦寒士略教得几个字,几首诗词,学了些让陛下喜欢的杂学,哪里能有我等士族子弟之底蕴,将来只配被阉割后,做陛下玩物,而不当辅政治国!”

戴以慧说着就收起折扇,对自己书童抱琴吩咐道:“抱琴,弹一曲,给外面那些只会背诗词的未来公公们听听,让他们感受感受一下,何为诗礼簪缨之族的底蕴!”

“是!”

于是,其书童抱琴便弹起琴来。

不过,此时,在内用官船上的学子们倒是没有注意到外面的琴声,因为,他们现在正开始做算术题,毕竟接下来他们就要参加一场大考,得多刷刷题。

等到了香河县城,唐爱明等皇庄学子与戴以慧等同路士子们都在此地停泊靠岸,而进城暂歇。

“自从朝廷禁止狎妓后,连个寻欢地方都没有,只能在这没什么乐子的客栈下榻,真正是无趣。”

而戴以慧则在进城后没多久就因没法去青楼消遣而对费照抱怨了起来。

费照也道:“岂止是无趣,简直是让人没法过!这家客栈说是香河县城最好的客栈,比对面的驿站好不少,但远不及以前这里的一家青楼奢华。”

“是啊!实在是让人没法忍,饭菜也只这十几样,如何下嘴!”

戴以慧现在只想寻欢,也就对自己的书童抱琴吩咐道:“你去问问这里的掌柜,能不能找几个暗娼来,让老爷们舒坦舒坦,如果到时候老爷们舒坦了,自然也少不了他的赏。”

这抱琴便去了。

没多久,这家掌柜倒真找来了几个暗娼,倒也俱是风骚妩媚的。

戴以慧顿时就有了火,与费照二人,各搂了一个进了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