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第3/4页)

“只是到□□结束,改革开放,成分问题不再是问题,曾祖母的兄长身体却不行了,他那时候也不确定国家是不是真的就走向了正轨,也不敢贸贸然把画交上去,只能想到把这幅画留给我曾祖母,于是他找人打听,费了不少功夫查到了我们家当时的住址后,发了一封电报,并且将那幅画寄到了我曾祖母的手里。”

“这幅画到我曾祖母手里后,一直到九十年代我曾祖母八十大寿那一年才将其上交给国家,如果你问的是这个的话,那我知道我叔叔为什么会情绪异常。”

“那幅临摹画,当年我们这些小辈都见过,但只有我叔叔对那幅画格外痴迷。”

“我叔叔是个古董痴,我们一大家子就他对这个感兴趣,从小就抱着各种古书啃,我曾祖母就曾经说我叔叔最像她父亲,研究古董文物时的眼神气态都一模一样。”

“我叔叔曾经向我曾祖母讨要过那幅画,可曾祖母不同意,我叔叔为此生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闷气,后来他就自己自学了书法临摹,在我曾祖母决定把画交上去之前,他自己私底下也偷偷临摹了好几幅。”

“要论对这幅古画感情深不深,我觉得曾祖母绝对是比不得我叔叔的,曾祖母是将这画视作了对父亲兄长的情感寄托,但我叔叔却是真的单纯爱这幅画,但那也没辙,我曾祖母后来还是下定了决心把画给交上去,为了这个,我叔叔郁郁不振颓废了好几年。”

听到这儿,余承阳几个顿时明白了。

以陆掌柜对那幅临摹作品的痴迷程度,如今真迹出现了,陆俞两家辛苦折腾几十年保护的那幅临摹画作就成了多余的,估计陆掌柜觉得陆家把临摹画作交给国家的这个事儿有点多此一举了,心里面憋屈难受也再正常不过了。

但不管怎么说,俞家当年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几□□时期不忘初心,护着那幅画的行为仍然是令人钦佩的。

虽然俞家没能在这个事情上得了什么好下场这一点让人唏嘘,但换个角度思考,若是没有敖丙碰上老和尚那一出,没能寻找到这幅《金山胜迹图》真迹,那俞家留下的那幅临摹作品,可能就是国内唯一能作为原型参考的资料了,这对于国人研究欣赏唐寅的作品,绝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敖丙这边在听到余承阳说起俞陆两家跟《金山胜迹图》的渊源之后,也很是意外,当年《金山胜迹图》在俞老先生手里是如何遗失的,真相已经不可考了,但俞陆两家为了这幅古画后来所做的努力却并非完全无意义的,他想了想,决定等把这幅画交上去后,一定要把这其中隐藏的这些故事写出来,让后人记住这些默默付出的朴实老百姓,至少不能让俞陆两家在这件事上付出这么多最后连一点痕迹都没留下。

敖丙还想找陆掌柜聊几句开导开导,甚至想着要不要回国之后先不急着上交,把这画给陆掌柜亲眼看一看,也算是全了这位老掌柜心中的痴迷与遗憾,但他这话还没来得及说呢,忽然就感觉到了海岛另一边传来了波动。

有人登岛了!

敖丙心下一凛,顾不上再跟高宇几个闲聊了,赶紧把手机收起来,然后悄悄驱船靠近。

很快,敖丙就在另一边发现了一艘渔船,这渔船很是眼熟,正是五月初敖丙他们出海,在那座荒芜小岛看到的那艘跟走私犯对接的东洋船!

只是当时敖丙他们已经把那批走私犯全部都一锅端了,这个东洋渔船是后来才赶到岛上的,又一直躲在暗处,所以敖丙他们没能跟这艘船正对面碰上,只在甲板上远远地看了几眼。

虽然只看了几眼,但敖丙的五感本来就敏锐,记忆力又强,所以他很快就将眼前的这艘渔船跟当时那艘远远看了几眼的船只对上了。

这下敖丙再次验证了猜测,当初的那些走私犯,和田光甚至米伬桑原社绝对脱不开关系,眼下的这艘船的出现就是证明。

这船,绝对是米伬桑原社那边派过来接应田光的人的!

敖丙不动声色地上了岛,偷偷跟在这些人后面,他身上拍了隐身符,又收敛了气息,金丹后期的修为让他完全能做到踏雪无痕脚踩无声,所以从渔船上下来的几个东洋人愣是没一个发现身后多了个小尾巴。

这些人上了岛之后四下也检查了一番,确定没有异常之后就在一处沙滩边坐下,等着接应目标出现。

敖丙则偷偷打开了摄像头,将这些人的样子拍摄了个一清二楚。

这一等就等差不多七个小时后,这些人都快要等到不耐烦了,就连敖丙也怀疑田光那边的人可能今晚不会过来了,没想到凌晨近四点的时候,一艘破得不能再破的船悄悄靠过来了。

上面并未下来人,但有人在船上学鸟叫,一声短一声长急促地叫着,不多时,敖丙这边也有人拿起勺子吹起了长一声短一声的哨声,口号对接成功后,那船上才下来了几个人,并且将船里面的三只被布罩着的笼子抬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