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两只老狐狸(第3/5页)

孙有道的话是:

“朝廷每年会向雪海关运输两次粮饷,一次在年中,一次在年末,马上,新一轮的粮饷运输就要开始了,老朽向伯爷保证,自这一次起,运往雪海关的粮饷,将是原来的两倍!”

两倍!

粮饷运输,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主要有两点,

一点,是接手环节中的损耗。

另一点,就是运输过程中的消耗。

接手环节的损耗,就是粮食从农民手中征收上去后,先在县里,再去府里,然后可能还得再运去一个地方集中储存点量,再之后,要么去京师要么就发往目的地。

等到地方后,又是一个集中点,然后再分发,这还是往少了说的。

每个环节,都会有人上下其手,你削一层皮,他削一层皮,一层层削皮下去,然后地方主将一层皮,将官一层皮,真到第一线士卒手中时,这个果核还能保持完整已经算很不错的了。

雁过拔毛这种事儿,就算是郑伯爷熟悉的那个时空里,也无法避免。

另一点,就是运输,首先,大批量的粮食得有人运,粮食越多,需要运输的人和畜力也就越多,运输途中人和牲口都得吃饭的。

所以,为了避免损耗,以及使得效率最大化,基本上整个成国的驻军,其粮饷运输,都是从颖都开始,由颖都作为成国最核心也是最中央的区域来进行调派。

当然,各军额度,还是由朝廷来负责定制。

“两倍?”

听到这个数字,郑伯爷心动了。

虽说郑伯爷在雪海关能养两万精锐铁骑,靠的,不仅仅是朝廷的粮饷,还有自己的四处劫掠家底,以及接下来的商贸运转。

但如果粮饷能翻一倍的话,这多出来的部分,再养一个一万铁骑出来,应当差不离。

当然不是这般直接凭空变出来,毕竟银子和粮食不可能自己去大变活人,但这就像是一个人,多吃了几口饭,多了几把子力气后,在东家将活儿干完了,回家还能再拾掇拾掇自家的院子。

这就是孙有道的水平,

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到这个“买命”的法子,昔日大成国宰辅,果然名不虚传。

但郑伯爷还没急着表态,

谈买卖么,

你急着想要,就着相了。

更何况人家满门的命都掐在自己手里,自己需要着急么?

孙有道继续道:

“犬子任颖都转运使……”

官职和差事,其实不是一个意思,因为官职是分实虚的。

有些官职,听起来更像是一个荣誉。

就比如此时的孙有道,他的成国太傅位置,其实就是一个荣誉,让你享受一下这个级别的退休待遇。

郑伯爷的这个成国大将军,也是一个荣誉,成国都没了,你将谁的军去?

而转运使,是实职,官位虽然不高,但所经手的事务,却很多。

因为成国东部一直面临着来自野人和楚人的威胁,靖南侯的靖南军主力也一直在晋东驻扎。

所以,从燕国、曲贺城、历天城向颖都运输来的军需物资,是由转运使来实际负责接收,而接收后的分发,也是过他的手。

要知道,军需,一直是一支军队的生死命脉。

孙有道曾任成国宰辅,从镇南关开始,就是司徒雷在前面打仗,他在后方筹措转运军需,二人的配合,类似沛公和萧何。

司徒雷驾崩后,

无论是大皇子还是靖南侯挂帅东征军,

都是用的成国本来的官僚体系来进行大军军需物资的运转,

孙有道当初总揽后方全局,为靖南侯解决了后顾之忧,就连侯爷也曾称赞过他。

所以,孙有道在这一块,不,确切的说,这一块区域,应该是孙有道的嫡系区域,整个上下,应该都是他提拔和任用的人,否则,他也不会在自己致仕前将孙良推送到那个位置上去。

“伯爷,成国境内驻军众多,所收所发粮饷也是极多,但老朽确认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

一则,开源,在向大燕朝廷报备所需时,多抖抖笔墨,在接收来自历天城和曲贺城那边的军需时,一些项目和损耗上,可以吃相再难看点。

二则,节流,伯爷要想吃饱,要想吃撑,那其他各地驻军的粮饷上,就得卡卡脖子,让他们吃不饱,但却不至于饿得发慌,只能生闷气,不会闹出大乱子来,此中火候,老朽有自信可以拿捏住。

还有第三,

那就是肃本。

按照旧例,颖都这么大的一座城,这么多百姓,这么多官吏,都需要吃用,百姓还好,饿不死,就不会出事。

但官吏,吃得不好,用得不好,就容易闹腾。

所以,天下各处都一样,从各处运入颖都的军需,再从颖都出去,这一个流转,肯定会分润一部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