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尾声、身在娑婆(第2/4页)

大光华寺有种很美味的茶,是采下菩提树的花,用细线小心串起,在阳光下曝晒数日,候其干透,放入密封罐内,待日满之后,加山泉冲沸。那菩提花通体金黄,明艳亮丽,袅袅然飘着些诱人氤氲,细抿一口,不涩不苦,微甘微甜;香味绕舌,似淡实浓,清新醉人。

去的多了,寺里的禅丈也分外客气,不只奉茶,大多数时候,也愿意听我谈谈佛经——我那浅薄的知识,说出来只会污人耳目,但是我知道这照拂是得了蓝剑的口谕,我也只心照不宣。

大殿里和尚们在做功课:“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我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却从不觉得烦倦,听的时候,思绪游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似乎离开的身体独自存在着,从天上安静地俯视着红尘中的自己,那样起伏不定的宿命。

院子里的梨树开了花,日间便坐在梨树下刺绣,指尖抚过柔软的丝绸,这种有生命的布料在指底微微地颤抖,像是水波起了涟漪。有风吹过,梨树上的白花纷纷落下,落在丝绸上,那一段时间,绣出来的布都带着幽香。

抬起头,日光仍然雪亮,那么疼痛的明亮,心里却冰冷如月。这样的人生,何必再有什么来世?

我问方丈,莫非每一个人都可以往生净土么?当年提婆达多一心一意将净土带来人间,也许是个错误——因为浑浊的生命不经净化,又如何能存于净土?那是弥勒一心一意成就的新的国土。与十方浊土不同,净土是救恕一切生命的场所。但他的愿望却又是那么的慈悲,他将生命溶化在这个愿力里面,只是期望有朝一日,这悲愿终于实现。

这可真是个悲伤的愿望!

我问方丈,莫非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有佛性,可是我们的眼睛被蒙蔽,我们的听觉被混淆,我们的鼻子只闻到邪恶的香气,我们的身体被世俗所缠绕,我们的意志被欲望所脆弱——我们早已离开了大义。当年释伽圆寂时,把佛性广布在世界上的万物中。所有的事物上都有千年前释伽的愿力存在,这种悲愿长存于世间,无论多少年,也并不泯灭。

这可真是个善良的愿望!

老方丈微微一笑:“施主你是拿得起,放不下,看得破,忍不过。未解尘缘也未解佛缘。”

我于是也笑笑,“那师傅认为什么时机可得正见?”

他顿一顿,望着我,“施主这样问,也是一性尚存,送你两句话——莲花不著水,日月不住空。什么时候参透了,什么时候便是合适的时机。”

我点点头,似明白,又不全明白。

大光华寺,恒久的寺庙,据说其年代可以追溯到第一世佛祖,千年的古刹,千年的梦。不知道孕育过多少风雨的墙面上,沾爬着厚厚的青苔。天好的时候,整个大光华寺的上空始终漂浮着祥瑞的彩云,将寺院照得一片金色,没有人知道古时候的大光华寺究竟有多大,有考古学家穷其一生,还是无法说出准确的数据。

也许并不是大光华寺真的很大,而是凡人永远都到达不了佛的殿堂,也许,大光华寺是佛留给人们的遗憾。

天后殿中有沉静如水的檀香气味,轻烟袅袅不散,恍惚让人有置身世外之感。晌午的太阳并不过分的晴朗,是轻薄的雨过天青色瓷器一样光润的色泽,叫人无端的平心静气。殿中安静,那繁闹的灿烂春花也多了一丝妥帖安分的素净,连阳光的金也是迷朦的,像遥遥迢迢隔着的雾气。

我依然来光华寺,我喜欢这里的清净,这里的诵经声,更重要的是,这里埋葬着我两个对我最重要的人——叶家的人。

“众生及菩萨,知诸法无我,非圣自智信,及圣以有智。虽不见诸法,非无了境眼,诸佛无种实,以见彼颠倒。种种颠倒识,以离于实念……”

“去来等是化,正觉常不动,彼于法界处,非一异应知。微尘将作墨,喻显于法界,此论造墨事,为彰烦恼尽。非聚非集性,显是非一性……”

众僧人的念经声直达上天的朝霞,可以涤身心、净口意。

最热的月份刚开始的时候我再来,知客僧告诉我,主持云游一个月,这段时间我可自便。

我依然信步来到偏殿,这里一向少人,且有很多野鸟觅食。僧人原慈悲,不曾赶走它们,鸟羽慢慢飘落,铺满在地面,就像一场早下的雪。早课的钟声划过凄冷的天宇,清冷的气流从空旷的山野中拂过,穿过我的身体,我并不觉得冷,在这一瞬间,我仿佛也成了这气流的一部分,或远或近地飘满了这座几百年的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