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第6/6页)

宋佩瑜反手紧握住宋老夫人的手臂,搀着宋老夫人往前院去。

前院除了宣旨太监,还有重奕。

宋佩瑜与宋氏的人接连跪下,等待宣旨。

重奕也悄无声息的跪在宋佩瑜身侧,紧紧握住宋佩瑜有些汗湿的手。

赐婚圣旨的内容,与宋佩瑜已经知晓的内容一模一样。

在他房中,猝不及防的听着宋瑾瑜低声念出来圣旨内容的感觉。却与此时,在宋宅的前院,香案齐全,家人都在身侧,听着宣旨太监高声念出圣旨的感觉,截然不同。

“朕膺昊天之眷命。

三色为矞,鸿禧云集。朕有佳儿,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乃天授社稷之子,今值壮年,功绩彪炳却未成家。宋氏佩瑜,智者存仁心,良计破寒光,乃名门宋氏之后,正适风华之年,闻其未及婚配。

二人良缘天作,今下旨赐婚。

钦此。”

宋佩瑜在一片寂静中领旨谢恩,从满脸笑意的孟公公手中接过圣旨。

“恭喜大人,老奴这里还有第二份圣旨,您看是现在宣读,还是等会再宣读?”孟公公认真的征询宋佩瑜的意见。

宋佩瑜知道,孟公公是在给他亲眼看赐婚圣旨的时间。

他笑了笑,对孟公公道,“有劳”

然后回到重奕身侧,再次跪下。

第二份圣旨,是专门为宋佩瑜这个‘史上第一个男妃’的称呼问题,做出规定。

命朝臣、百姓以‘元君’称呼宋佩瑜。

若将来有亲王妃是男儿之身,就以‘良君’称呼。

圣旨以‘元君亦有辅佐太子,共朝政之责。’结尾。

元良本是对太子的称呼,寓意大善、至德之人。

可惜这个称呼从出现到消失,只用了极短的时间。

最近几百年,都是出现在各种古籍中,从未真正被用来称呼太子。

如今拆分开,分别作为男儿身的太子妃和王妃的称呼,竟然意外的契合。

可惜除了宋佩瑜和重奕,还有皇族与宋氏。

其他人根本就无暇顾及‘元君的称呼是否好听’这种芝麻大的小事。

赵国朝臣们,大多从除夕熬到初一,出了宵禁后,就接连派人去宫门处蹲守。

不知道有多少人,暗自祈祷自家能撞上这个大运,或者祈祷太子妃格外和善,不是出自强势世家,能容得下侧妃和妾室。

听闻‘宣旨的队伍浩浩荡荡足有百人,已经进了宋府,太子亦在宣旨队伍中。’的消息后,各府噼里啪啦的声音忽然多了起来,还挺能应和过年的气氛。

恼怒失望后,朝臣们勉强安慰自己。

太子妃出自宋氏也无妨,只要有了太子妃,就迟早会有太子侧妃、良娣……

进入东宫后,身份只是未来的一部分。

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谁能生下太子的长子,得到太子的喜欢。

朝臣们打起精神,命府上的人再探再报。守在宋府外的人回府汇报最新消息后,怀揣着复杂的心思等待消息的朝臣们,险些将茶盏扣在头上。

不是气到要将茶盏扣到汇报消息的人头上。

而是差点失手,将茶盏扣在自己头上。

没有宋氏女成为太子妃。

却有宋佩瑜成为太子元君。

永和帝还特许太子元君摄政?

朝臣们惊讶得连发火都顾不上,不约而同的走出门,抬起头。

看今日的太阳是从何方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