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第3/7页)

世上哪有如此巧合的事?

孝帝前脚驾崩,后脚就有人冒着全家被砍头的风险,揭露孝帝弑父篡位的恶行,连各种证据都完美妥当,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

一定是提前准备好的阴谋。

可惜太后已经失踪,明正帝又不能阻止燕国与陈国,在遮掩燕国丑事上达成共识,只能将这件事憋在心里。

听闻陈国还要对燕国趁火打劫,明正帝压抑许久的怒火立刻顺着胸口直冲脑门。

他甩开手中的士兵,猩红的双眼直勾勾的望着大司马,“增兵!不许陈国踏入燕国半步!”

这是明正帝登基以来,下达命令时底气最足的一次。

人群中响起与昨日相同的担忧,“可是,赵……”

明正帝突然转头,立刻找到角落里说话的人,“让他们来!只要赵国能保证不让陈国踏入燕国,朕亲自跪在城外等着重奕!”

明正帝突然坚决且强势的态度让燕臣们十分震惊,他们稍作犹豫后,纷纷将目光放在明正帝身边的三位老大人身上。

昨日商讨是否要对金山关增兵的时候,三位老大人始终沉默不语,直到最后才出来打了个圆场,决定开个口子放赵军北上,让赵军去愁金山关的突厥。

以燕国目前的兵力和士气,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其中一处,才有可能抵御强敌,否则只会三线同时溃败。

大司马看向身侧的明正帝,眼中闪过种种复杂的情绪,忽然长长叹了口气,向来笔挺的背脊瞬间变成符合年纪的弯曲弧度,“洛阳未破,燕国还在,陛下就还是燕皇,这也许是陛下在位的最后一个决定。”

大司空撇了撇嘴,暗叹大司马掌握整个燕国的兵马,却心慈手软的如同妇人,好没出息。

他合上的眼皮中却莫名酸涩,忽然想起他当年刚入朝的时候,是在庆帝身边做侍中。

那时还是洛阳与咸阳双都并行,翼州北有突厥,幽州西有吐谷浑,两州都不得安宁。

为了安两州民心,庆帝三年的时间,几乎有两年半都是在马车上度过,不是在前往洛阳的路上,就是在前往咸阳的路上。

当时有不少老大人劝庆帝。

对于当时的燕国来说,同时守住两州委实为难,随时都可能两边战场同时溃败。

不如暂时放弃其中之一,全力将另外一州稳住。

反正外族不会治理城池,燕国有余力后,随时都能将暂时让给外族的城池再拿回来。

大司空恍惚间觉得耳边似乎又响起庆帝的话,“朕可以打败战,却不能输了骨气。”

虽然所面对的情况大不相同,但此时明正帝坚决不肯对陈国让步的气势却像足了当年的庆帝。

他终于在明正帝身上看到祖辈风范,可惜……太迟了……

大司空无声站到大司马身侧,表示他赞同大司马的想法,愿意支持明正帝的这个决定。

南逃的懦夫,活该他们被抹去曾经在北地生活的所有痕迹,再也回不到故土。

大司徒从袖袋里掏出个蓝皮折子,里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字,分别记载着哪个县城有多少可以调动的粮草和其他补给。

他边盯着折子上的数目,快速在心中算账,边对明正帝弯下腰,“如果将正与赵军对峙的兵马分别遣往南方沁县和北方金山关,只守不攻的情况下,至少能守城三个月。”

明正帝冷笑,毫不犹豫的道,“将所有兵马都集结到沁县,赵国要是挡不住突厥,也不必再肖想洛阳。”

大司马、大司空与大司徒已经摆明态度,要支持明正帝在位的最后一个政令。

其余燕臣扪心自问,如果非要在赵国、便宜突厥和便宜陈国中选择,无论给他们多少次机会,他们都会选择赵国。

起码赵国占领洛阳后,他们还能舔着脸去与赵臣认远房亲戚

突厥?

呸,突厥不配!

陈国?

陈国也不配!

颓废小半年的洛阳忽然充满活力。

所有燕臣,包括明正帝都抱着相同的想法。

绝对不能让在孝帝寿辰时,肆无忌惮的残害燕国宗室与重臣的陈国,在燕国占到任何便宜。

重奕对远在洛阳的变故一无所知。

他在听闻斥候来报,燕国紧密的防线出现缺口后,立刻带着两万骑兵顺着缺口冲了过去。

到达缺口后方最近的县城时,重奕立刻察觉到城内的不对劲。

驻军不见踪影,百姓人心惶惶。

县城百姓见到赵军后,喜悦远胜于恐惧和厌恶。

平彰很快就从胆大的百姓口中得知内情。

两日前,县城突然征粮,驻军连夜带着粮草北上,驰援告急的金山关。

重奕靠在破旧的城墙上,眯着眼睛望着咸阳的方向,没对平彰的话表达任何看法。

平彰依旧没学会,通过重奕的表情揣测重奕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