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第3/7页)

发现重奕大胆的动作时,宋佩瑜的心跳陡然加快,来不及有任何思考,下意识的在重奕的手伸过来的时候张开嘴。

直到甜味顺着舌头蔓延开,宋佩瑜才想起来去看周围人的表情。

很好,大家都在看孝帝,没人注意到他和重奕。

可惜宋佩瑜后脑勺没长眼睛,也就不知道,已经随着重奕站起来的梁王和襄王正在疯狂交换眼色。

孝帝脸上始终挂着亲和的笑意,直到在本该是襄王席位的地方看到平彰,嘴角的笑容才突然凝滞。

然后立刻朝着赵国使臣的席位看过来。

宋佩瑜将孝帝笑容凝滞到彻底笑不出来的全过程都看在眼中,主动低下头,避免被孝帝看到眼中的笑意。

重奕却没有宋佩瑜的好心,他发现孝帝将目光放在他身上后,毫不退让的回视,明明是很平和的目光,却让孝帝产生自己被重奕掐住脖子的错觉,狼狈的移开目光。

主动移开目光后,孝帝心头却浮现难以抑制的恼怒。

他居然被个小辈压下了气势?

孝帝将太多注意力都放在赵国使臣的席位上,以至于早就停下脚步却不自知,也完全没发现朝臣们看着他的目光越来越古怪。

这次连从来都不理会孝帝是不是丢人的大司空,都有些看不下去,忍不住开口提醒孝帝,“陛下快些上座,太后娘娘等着您呢。”

孝帝被大司空唤得回神,下意识的抬头看向太后。

太后正居高临下的望着他,满眼讥讽轻蔑。

孝帝理所当然的将冲着赵国使臣而去的怒火转移到太后身上,定神细看太后的神色时,却发现是他看错了。

太后正端庄雍容的坐在上面,望着他的目光也很平静。

发现孝帝望着她不说话,太后扬起慈爱的笑容,对着孝帝招手,“陛下快来,再耽搁下去就要错过钦天监算的吉时。”

孝帝不敢对非要与他对着干的赵国使臣发火,同样明白现在也不是对太后发作的好时候,只能将心中的诸多怀疑不满都压下去,大步流星的走向高位,脸上再也没有刚进门时的轻松得意。

燕国为了孝帝的寿辰,广邀九州其他国家的人前来观礼,自然是存着展现燕国之强,震慑诸国的心思。

寿宴正式开始后,就是燕国精心准备的环节。

可惜孝帝与太后刚刚落座,重奕就毫不客气的坐回椅子上,还拉着宋佩瑜的手臂,将宋佩瑜也拽得坐下。

梁王和襄王只管紧跟着重奕的动作,发现重奕坐下后,他们也毫不犹豫的坐下,根本不在乎上方的燕皇和下面的燕臣怎么想。

赵国使臣不觉得自己尴尬,尴尬的人就成了陈国使臣。

陈国南阳郡王抬头看向端坐在孝帝身侧的太后。

看在太后的面子上,他自然愿意站着观礼。

但赵国、西梁、楚国的领头人都坐下后,他还站着,岂不是显得陈国不如这三个地方?

太后身后穿着粉色衣服的女官看到太后的手势后,抬头看向正看着这边的南阳郡王,几不可见的点了下头。

南阳郡王立刻松了口气,也跟着坐了下来。

本就因为被安排在后方而心情极度不爽的青州使臣与兖州使臣见状,面面相觑后,也坐回位置上。

他们虽然不是亲王、郡王,但在燕国行走时,却代表青州王和兖州王的脸面。

早知道燕国会看人下菜碟,将赵国和陈国的席位设立在最前面,却将青州和兖州的席位设在一群三品官的中央,他们才不会特意来燕国给孝帝祝寿。

又不是嫌弃日子过得太舒心,非要给自己找不痛快。

浪费人力物力千里迢迢的把脸送到别人手边,还要自己调整好位置。

那不是贱得慌。

有重奕带头,诸国使臣都不肯买账。

不仅孝帝笑不出来,仍旧站着的燕国亲王和诸多老大人们也笑不出来。

他们特意设置繁复的祝寿环节是想彰显燕国之威,孝帝之尊,不是像现在这样,摆猴子戏给这些使臣看。

距离赵国使臣席位最近的人甚至能看到赵国太子将腰间的荷包解下来,从里面掏出六枚小巧可爱的金裸子放在面前的案台上。

负责朗声提醒燕臣们贺寿过程的礼部官员也看到了重奕的动作,顿时如同正要打鸣却被掐住脖子的公鸡似的,完全忘记他接下来该说什么。

一片寂静中,襄王掏荷包无果,将腰间的玉佩拽了下来,用了个巧劲,顺着重奕和宋佩瑜之间的缝隙扔向他们面前的案台。

‘哐’得一声,玉佩落在六枚金裸子旁边。

梁王轻笑,他的荷包里也有金裸子,腰间也有对玉佩,而且他还有就站在身后的亲兵。

梁王摊开满是细小伤疤和老茧的手掌,手指尖朝后悬空在肩膀上。

梁王的亲兵愣住,等礼部官员好不容易喘上来噎在喉咙的那口气,又开始朗声指挥燕臣继续拜寿后,梁王的亲兵才开始疯狂翻胸前和袖袋的位置,甚至低头看向脚上的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