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第6/7页)

又等了五天,陈国使臣也姗姗来迟,到达庆山行宫,重奕和宋佩瑜仍旧没能等到薛临。

因为薛临突然病倒,陈国使臣由薛临带队变成由薛临的堂弟,南阳郡王带队。

陈国使臣搬入庆山行宫那日,整个庆山行宫都热闹极了。

原因无他,人多。

重奕光明正大的站在赵国使臣落脚宫殿的房顶看着陈国使臣的方向,只一眼就得出结论,“两千五百人。”

宋佩瑜拿着梁王给他的见面礼折扇,轻轻砸在手心,笑道,“当初殿下带区区六百人来,燕国还推三阻四,想让殿下将五百骑兵都遣回赵国。如今却肯让陈国使臣带五倍与赵国骑兵数量的陈军进入燕国境内,可见燕皇对太后的孝心。”

同样站在房顶的襄王和梁王面面相觑,总觉得宋佩瑜此时的表情十分微妙,却说不出来具体是哪里不对。

陈国使臣也住进庆山行宫的第二天,洛阳的孝帝也带着前朝后宫住进庆山行宫。

此时,距离孝帝寿辰还有最后三天。

庆山行宫的燕臣突然变多,宋佩瑜也跟着忙碌了起来,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帖子送到赵国使臣暂住的宫殿,邀请宋佩瑜去各处小聚。

对于这样的帖子,宋佩瑜来者不拒,每次都要在宴席上重复陈国使臣入住庆山行宫当天,他对襄王和梁王说过的话。

‘燕皇对太后孝心可嘉。’

大部分人听了宋佩瑜的话后都面露尴尬,却是因为宋佩瑜话中的燕国对赵国使臣和陈国使臣的区别对待。

只有极少部分的人,在听完宋佩瑜的话后会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孝帝寿辰的前一天,宋佩瑜对应吴氏邀请去赴宴,在宴会上又说了一模一样的话。

酒过三巡后,宋佩瑜就借口明日就是孝帝寿辰,他要回去早做准备而告辞。

宋佩瑜走后,吴金飞由长孙扶着去花园散酒气,问与宋佩瑜年纪相仿的长孙,“你觉得宋佩瑜怎样?”

吴乐康沉思了一会,眉宇间闪过可惜,“整日混在生意经中与商人斤斤计较,有失世家子的风度。”

吴金飞抚须而笑,示意吴乐康继续说。

“这几日我总听人说,他逢人便抱怨赵国太子只带了六百人来,陈国南阳郡王却带了两千五百人……”吴乐康摇了摇头。

吴乐康能理解宋佩瑜的不忿,却不能理解宋佩瑜逢人抱怨的行为。

大丈夫吃了亏,还以颜色便是,像是后宅无所事事的长舌妇似的到处抱怨是怎么回事?

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无能?

就算宋佩瑜是因为与太后的旧仇,才死死抓着太后的娘家陈国不肯放手,也只会显得宋佩瑜不仅斤斤计较还没心胸可言。

谁不知道宋氏刚在与太后的对峙中占尽上风。

淮宁郡王生生将太后气到卧床不起。

在占尽上风的情况下,仍旧抓着不痛不痒的事情穷追猛打。

简直将商人连蝇头小利都不放过的本色,体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宋佩瑜是抓着能将太后彻底打死的事不放,吴乐康反而要高看宋佩瑜。

吴金飞眼中闪过意外,“宋佩瑜不是第一次说这件事?”

吴乐康满脸一言难尽。

因为吴金飞一直在他面前各种夸赞宋佩瑜,还特意嘱咐他多与宋瑜佩来往。

出于某些难以言明的情绪,自从来了庆山行宫后,吴乐康一直在暗中关注宋佩瑜。

结果就是大失所望。

也许宋佩瑜是个优秀的商人,能一手打造奇货城的传奇,还能不停复刻这个传奇。

但也仅仅是个商人罢了。

吴金飞却没因为吴乐康的片面之词,就立刻改变对宋佩瑜的看法。

他仔细回想宋佩瑜说这起陈国使臣时的神情和语气,眉心的褶皱越来越深刻,忽然道,“是谁去迎接的赵国使臣和陈国使臣来着?”

吴乐康愣住,他没想到吴金飞会仔细回想这件事,嘴却比脑子快,“都是昭和大长公主的长孙陈言舟亲自去迎接。”

吴金飞眯起眼睛,仔细琢磨这件事。

昭和大长公主原本只是个不起眼的庶女,直到庆帝登基后,姐妹们的封号都是清河、安阳等地名,只有不起眼的昭和大长公主得到‘昭和’这样好寓意的封号。

这个不起眼的庶女,才进入朝臣的视线。

吴金飞记得很清楚,当年昭和长公主刚定下封号时,曾有多名同僚上书反对,其中就包括好友宋良辞。

但庆帝在这件事上却分外固执,硬是顶着群臣的压力,将昭和大长公主的封号砸实。

从此之后,就是昭和大长公主风光无限的半生,将她所有同父异母的姐妹都压得抬不起头。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昭和大长公主深得庆帝宠爱是借了贵妃的光,因为从陈国而来的贵妃与昭和大长公主格外投缘,庆帝才能注意到昭和大长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