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第5/7页)

赤风自发的回到墨将身边,两匹马先蹭了蹭彼此的脑袋,才迈着欢快的脚步往前走。

直到赵国使臣的走远,林森淼才俯在副官耳边道,“你快马回洛阳禀告陛下,赵国太子决定立刻回咸阳。”

“我竭尽全力的想要阻拦,赵国太子身边的平将军却态度激进恶劣,甚至不惜拔刀相向。我怕再劝下去会刺激着赵国使臣直接动手,反而影响两国的和气,不敢擅专,请陛下尽快拿个主意。”

副将眉心的褶皱渐松。

事到如今,也没有其他办法。

副将调转马头,正扬起手要挥舞马鞭的时候,林森淼突然抓住副将的手臂。

他目光深深的望着副将,以只有俩个人才能听见的声音道,“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三位大人,每日出宫前都会同时去求见陛下,与陛下总结今日要事。”

副将不明所以的回视林森淼,三位老大人的习惯数十年如一日,不用林森淼提醒,他也知道。

林森淼眼中闪过深深的无奈。

有些话他本不想说的那么明白,但又必须要让副将明白,“听闻陛下和老大人们对赵国的态度,始终不能达成统一。”

“你是说……”副将眼中闪过恍然。

将军的意思,是要他将这件事同时告诉陛下和老大人们?

这样确实能避免陛下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老大人们不能将陛下怎么样,却可能拿不敢违抗圣命的金鼠卫当成出气筒。

将消息同时告诉陛下和老大人们,确实能避免这种情况。

可是陛下如果在老大人们那里吃了亏,又怎么可能轻易放过将军?

林森淼点了下头,示意副将不必多说,快回咸阳报信。

他能在京郊大营任十二将军之一,不是陛下多信任他,而是因为他出身世家,陛下要拉拢他身后的世家。

否则他也不会在被腾蛇卫令牌砸到脸上后,就被宋佩瑜问得哑口无言,根本就不敢肯定陛下是不是昏了头,真的派出刺客想杀赵国太子。

宋佩瑜刚才暗示他,让他明哲保身,不要参与到这件事中。

林森淼觉得宋佩瑜的建议很有道理。

无论赵国使臣是真的想就此离开,还是故意做出这般姿态,等着洛阳那边派人来追。

反正赵国使臣的行军速度不快,也不可能在几日之内就离开燕国范围,他带着金鼠卫远远跟着赵国使臣就是。

这等中庸选择,最坏的结果莫过于他丢了京郊大营将军的职位,在家赋闲几年或者去地方任职。

远比不小心行差踏错,惹得孝帝和老大人们甚至是赵国的怒火都集中在他头上强百倍。

只是在做出决定后,再回想起自从赶到这里后发生的一切,林森淼还是觉得他所有的反应都在宋佩瑜的算计之中。

他在赵国使臣的有意为难下选择隐忍,赵国使臣就只让他给洛阳传信。

如果他在赵国使臣有意为难的时候,没选择隐忍,恐怕此时已经成了陛下对赵国敌意颇深,甚至对赵国太子出手的‘证据’。

林森淼越想越觉得头疼,索性不去想了。

他已经做出明哲保身的选择,接下来只要保证赵国使臣不会突然加速,日夜兼程的离开燕国,或者在燕国地盘上再次遇到袭击,就能全身而退。

至于谁会为赵国太子在燕国遇刺的事付出代价……林森淼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孝帝的脸。

不得不说,作为一个不够聪明,起码没法与文官相比的武官,林森淼的直觉真的很准。

赵国使臣并未急行离开洛阳,他们缓行不久后,太阳就落到了地平线处。

还没等赵国使臣决定去燕国驿站留宿,还是先露宿一晚明日再想办法,洛阳已经有人追了过来。

林森淼一心一意只管完成他最初的任务。

保护两位殿下的安危。

金鼠卫陪着赵国使臣在原地扎营十日,期间来往扎营处和洛阳的人络绎不绝。

在金鼠卫第一天只能露宿野外,洛阳却专门连夜给赵国使臣队伍送来厚实又整洁的帐篷时,林森淼就知道这次博弈是赵国使臣站在上风。

半个月后,孝帝在洛阳皇宫的大朝会上宣读两份圣旨。

第一封圣旨,为宋良辞平反,否定宋良辞生前身后所有子虚乌有的罪名,并追封宋良辞为淮宁郡王。

第二封圣旨,宣布会将赵燕边境十五镇移交给赵国。

孝帝浑身僵硬的坐在皇位上,满脸毫不掩饰的阴霾,目光犹如利刃般的划过朝堂最前方的几张老脸。

几位老大人们却眼观鼻鼻观心的站在原地聆听圣旨,根本就不抬头与孝帝对视。

等太监一口气将两封圣旨都宣读完毕,朝臣们才动作整齐划一的弯下腰,“陛下英明”

孝帝放在大腿上的手掌猛得握紧,用尽全身的力气才控制住自己,没去掀面前的御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