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第3/6页)

进入祁镇的新面孔都来自曾镇附近,他们是兵难的难民,走投无路才会离开家乡,因为又穷又狼狈,连土匪都没理会他们,反而让他们轻易来到祁镇。

“曾镇打起来了?”宋佩瑜展开手边的折扇,自从在祁镇安顿下来后的所有想法依次涌上心头。

当归点了点头,眼中有羡慕也有惧怕,“听说曾镇的镇民家里都有数不清的黄金,随便走在街上都能踢到金子。燕、卫、黎三国都为了黄金出兵,那边已经打成一锅粥了!”

吕纪和随意应了声,突然道,“通判府打算怎么处理这些逃来的难民?”

当归的心哆嗦了下,小心翼翼的去看吕纪和的脸色,小声道,“奴才听说,通判大人打算将这些人送去药皂院。”

吕纪和瞟了当归一眼,轻飘飘的道,“可惜了,我还想着若是通判大人没有安排,就买回来几个做奴才。”

当归闻言更不敢说话了,他看见吕纪和就膝盖发软,恨不得马上跪到院子角落里反省,完全没有在宋佩瑜面前那副自作聪明的模样。

最后那些难民果然如同当归说的那样,都被送去了药皂院。

宋佩瑜像是突然想起来自己还是药皂院的大管事似的,在某一天清晨,毫无预兆的出现在药皂院的门口。

察觉到管事们对他的防备和警惕,宋佩瑜扯出个和善的笑容出来,轻声道,“我听当归说药皂院来了些新人,想着他们可能对制作药皂的流程还不熟悉,才特意来看看。”

宋佩瑜毕竟是陈通判亲自任命的药皂院大管事,其他人无论怎么想,在有陈通判明确的指令前,都不能拒绝宋佩瑜进入药皂院。

好在宋佩瑜果然如同他说的那般,只是来看看新来的人,哪怕是见到药皂院里面的场景已经与几个月前截然不同,也没表现出任何异样。

掌柜领他往哪里去,他就跟着,也不东张西望。

这才让给宋佩瑜带路的掌柜逐渐放下警惕心,脸上的笑意也不再僵硬。

来自曾镇附近的难民听说宋佩瑜是药皂院的大管事后,神色都异常恭敬。他们言语间都是对通判府的感激,和对曾镇的惧怕。

据这些难民所说,燕军、卫军和黎军已经发起过数次战争,而且都占领过曾镇,直到他们决定离开家乡的时候,曾镇还在打仗。

宋佩瑜话锋一转,又问这些难民是否在逃难的路上遇到过赵国的人,或者刚从赵国离开的商人。

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宋佩瑜脸上的笑容肉眼可见的勉强了许多,打起精神安慰了这些难民几句,就匆匆离开了药皂院,完全没有再去其他地方看看的想法。

宋佩瑜在药皂院的言行很快就被陈通判知道,他沉吟半晌,嘴边发出悲悯的叹息,“可怜的年轻人,竟然还没放弃回家的希望。”

负手站在陈通判身后的刘理目光微动,忽然道,“最近镇子外围出现了许多赵国游商,他们会不会是来找盛氏兄弟的?”

陈通判端起刚泡好的热茶,笑刘理疑心病太重,“自从开始卖药皂后,哪国的游商不是宁愿冒着财命两失的风险也要靠近祁镇?若盛氏兄弟的家族当真有那么大的能耐,他们刚到祁镇的时候就会有动静,哪里会等到现在?”

“大人英明。”刘理心悦诚服的低下头。

虽然刘理不会说漂亮话,但是陈通判就喜欢刘理一根筋的性子。

他自己就是聪明人,身边也有许多聪明人,反而越能感受到性情憨直的人的好处。

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将刘理当成心腹,将最要紧的事交给刘理去做。

“告诉外面的人都警醒些,除了曾镇那边的难民,不许放任何人进来,尤其是赵国的人。”陈通判想了想,又道,“不要拦着盛誉去药皂院,但每次都要派人跟着,等他离开,马上将他在药皂院做了什么告诉我。”

“是”刘理认真应下陈通判的交代。

从第一次将难民安顿到药皂院后,每次有新人进入祁镇,都会被安排到药皂院。

宋佩瑜总是隔了三五天才会去药皂院转转,每次都是直奔那些新搬进来的外来人,问些曾镇附近的情况,然后着重问这些人,从曾镇逃来祁镇的路上是否遇到过赵国的商人。

久而久之,连药皂院的管事们都习惯了。还会在药皂院来新人后,特意着人去青玉巷盛宅报信。宋佩瑜投桃报李,再去药皂院的时候特意挖了坛他酿的酒带着,还请管事们去食香楼吃了一顿。

宋佩瑜的酿酒手法比这里传统的酿酒手法高明了不知多少倍,酒坛刚刚打开,浓郁的酒香味就扑鼻而来。

管事们纷纷大惊,忍不住问道,“这真是二爷八月末酿的酒?这才两个多月,味道竟然能如此香醇。您就是与我们说这是二十年的佳酿,我们也说不出怀疑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