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2章 祖龙魂死业犹在(第2/4页)
时代变了。
只不过有些人跟不上时代。
于和韦其实没有被岳关说服。
但他理解了岳关的意思。
“你说的有道理,逻辑也是自洽的,这样我就能说服自己了。”于和韦道:“岳关,谢了,说服了我自己,这种戏我就好拍多了。”
“本来这种戏对于老师你来说也不难。于老师,记住,李斯不是一个反面角色,他后期扶持胡亥当然是一步臭棋,但是我们这部戏拍不到那个时候。在这部戏里,李斯只是一个英明强干的秦国丞相。祖龙出世,李斯相之,然后塑造了一段史诗传奇。于老师,把李斯该有的气魄演出来。”
其实于和韦演的李斯,岳关没有特别满意。
主要是岳关发现于和韦并没有从内心里认同李斯这个人。
当然,于和韦依旧表现的很好,毕竟他的基本功摆在那里。
不过和岳关的期待,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每一个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名字的人,都是当时的人杰。
而在嬴政那个时代,李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绽放的光彩本应该仅次于嬴政。
但是于和韦没有演出这种感觉。
当然,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
岳关觉得李斯应该更牛逼一点,其他人不认同,他也不会去强求别人,毕竟他的想法也不一定是正确的。
但岳关知道一件事——仙秦的李斯,是必须要特别牛逼的。
所以于和韦如果不能把李斯演绎出风采,那仙秦的李斯,恐怕还真落不到他的头上。
不过专业的就是专业的。
第二天,于和韦就让岳关看到了他的专业能力。
焚书坑儒这件事情,在剧本里有整整两集的剧情。
这件事情涉及了很多历史人物,但是在戏里主要的角色其实就几个人:
仆射周青臣;
博士淳于越;
丞相李斯;
秦王嬴政。
这是涉及焚书的四个主要人物。
具体到坑儒的话,那还要加上方士侯生和卢生。
不过剧情安排自然是要先拍焚书,再拍“坑儒”。
焚书的前因后果其实很简单:
秦始皇嬴政登基后,在政治、经济上实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最大的争辩,就在于要不要继续沿用分封制。
在统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诸子为王的问题上,大秦的朝堂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当时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主张秦始皇将诸子分封于占领不久的燕、齐、楚故地为王,认为这样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
而当时身份王绾下属的李斯坚决反对,李斯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所以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
直接和自己的顶头上司站到了对立面,而且直接站到了秦国宗室的对立面,甚至站到了嬴政一众皇子的对立面。
这才是李斯的果决和魄力。
千年以来,被恶意抨击的并不是只有嬴政,李斯的才华和能力显然也被人低估了很多。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别人,毕竟李斯最后倒向了胡亥,洗不动。
不过《大秦帝国之一统》里拍不到那时候,所以李斯在《大秦帝国之一统》里,就是一个十足的干才。
秦始皇嬴政最终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这是焚书的前因。
事隔八年之后,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的宫廷大宴,又发生了一场争论。
这次的争论,是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焚书之举正是由此引发的。
在宴会上,以仆射周青臣为首的大臣称颂秦始皇的武威盛德,远超上古圣皇。
而博士淳于越则针对周青臣的腴词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
岳关把王进松拉来客串了淳于越,一个客串性质的角色,对王进松这种级别的演员来说自然毫无压力。
王进松是这样说的:“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翻译一下的意思就是:我听说殷商和周朝统治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及功臣作为膀臂辅翼。而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办事不学习古代经验而长期统治的朝代,我还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
这段对话,岳关让《大秦帝国之一统》拍摄了两版,一版古文版的,一版现代白话文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