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 第四十五章 生父养父(第8/12页)

[35]《晋书·列传第二十四·陆机传》:“(陆机)因与(司马)颖笺,词甚凄恻。既而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遂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

[36]《晋书·列传第五十三·袁乔传》:“故友之好,请于此辞。染丝之变,墨翟致怀,歧路之感,杨朱兴叹,况与将军游处少长,虽世誉先后而臭味同归也。”翟墨,墨子。《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杨朱是先秦著名思想家,与墨子同时代。有一次他外出到了一个岔路口,联想到了人生的歧路,心中不禁伤感,竟然哭了起来。

[37]《列子·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唯子所择;皆不能杀人,且先言其状。一曰含光,视之不可见,运之不知有。其所触也,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二曰承影,将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际,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识其状。其所触也,窃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疾也。三曰宵练,方昼则见影而不见光,方夜见光而不见形。其触物也,騞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此三宝者,传之十三世矣,而无施于事。匣而藏之,未尝启封。’”

[38]《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39]《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段颎传》:“臣以为狼子野心,难以恩纳,势穷虽服,兵去复动。唯当长矛挟胁,白刃加颈耳。计东种所余三万余落,居近塞内,路无险折,非有燕、齐、秦、赵从横之势,而久乱并、凉,累侵三辅,西河、上郡,已各内徙,安定、北地,复至单危,自云中、五原,西至汉阳二千余里,匈奴、种羌并擅其地,是为痈疽伏疾,留滞胁下。如不加诛,转就滋大。”

[40]《史记·春申君列传》:“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

[41]《史记·穰侯列传第十二》:“周书曰‘惟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

[42]《晋书·列传第五十二·邓粲传》

[43]王维《辋川集·竹里馆》

[44]《晋书·列传第二十六·孙绰传》:“(孙)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凿齿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45]《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46]崔仲容《感怀》残句。

[47]《后汉书·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郭太传》:“孟敏字叔达,钜鹿杨氏人也。客居太原。荷甑墯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十年知名,三公俱辟,并不屈云。”

[48]出自易经经典《易纬坤灵图》。

[49]《后汉书·冯岑贾列传第七·冯异传》:“余众尚十余万,东走宜阳降。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50]《史记·春申君列传第十八》:“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人?’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朱英知言不用,恐祸及身,乃亡去。”

[51]《晋书·列传第二十六·孙楚传》:“顷闻武库井中有二龙,群臣或有谓之祯祥而称贺者,或有谓之非祥无所贺者,可谓楚既失之,而齐亦未为得也。夫龙或俯鳞潜于重泉,或仰攀云汉游乎苍昊,而今蟠于坎井,同于蛙虾者,岂独管库之士或有隐伏,厮役之贤没于行伍?故龙见光景,有所感悟。”

[52]《史记·孟尝君列传》:“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原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